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传承四班精神 赓续精神血脉

2021-06-1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周天玉
2021-06-1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文/徐报融媒记者 魏欣 图/徐报融媒记者 车佳

下水道是城市的“地下血脉”。进入夏汛,每一次暴雨和洪涝都成为检验一座城市的“良心”和“智慧”的试金石。

在徐州,有这样一群朴实乐观的人,不怕脏、不怕累、不怕险,51年来守护着城市的“地下血脉”,他们就是“下水道四班”。孙景华、关永淑、许光萍、陈秋燕、马静、张耀文……51年来,随着城市日新月异,四班里有旧人离开也有新人进来,四班班长也一代又一代地换了六任,但“宁可脏一人,服务千万家”的四班精神一直牵系着所有人,推着他们不断前行。

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之际,为了传承四班精神、赓续精神血脉,6月3日,在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内,六任班长又聚到了一起,在探望住院老班长的同时,交流谈心、畅所欲言,帮助新任班长解决实际问题,共同探索新时期下水道四班的发展之路。

第一任班长孙景华:“班长就是要冲在头里”

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孙景华是下水道四班的第一任班长。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住院。看到不同时期的5位班长一起来医院探望她,孙景华颇为激动,拉着每一位班长的手,不停地说:“别担心,我身体好得很。咱四班出来的人,这点小病不算啥。”

下水道四班是徐州市水务局下属的一个基层班组,组建于1970年。当时,31岁的孙景华任第一任班长。

1962年,23岁的孙景华从美丰磅厂(徐州工程机械厂的前身)分配到了城建局。刚一听到去城建局上班,孙景华挺高兴,可是第一天上班,孙景华就流泪了。小组长发给她一条稻草编的袋子,告诉她这是工作服。孙景华不明白,还以为是装土用的呢。当她跟着组长来到一个路边的窨井盖旁边时,组长披上草袋子领着孙景华就下到窨井里干活。一到井下,一股刺鼻的臭味弥漫全身。她的眼睛被熏得睁不开了,直流眼泪,鼻子开始流鼻涕,不住地打喷嚏,直想呕吐。孙景华这才知道,他们在城建局工程处的工作,就是扒阴沟。

几次下来,孙景华对扒阴沟的工作内容明确了:地上的脏物流到了下水道,他们要及时清理;各种废水流到下水道,沉积的垃圾,他们要清除;下水道堵塞了,他们要疏通……在地面上打捞窨井里的脏物还好些,虽然累得腰酸腿痛,但能舒开身手。在井下可就不一样了,它不像矿山的巷道宽敞,而是又窄又矮,人下去,只能跪着爬着蜷缩着,干活伸胳膊动腿都困难。特别是井下的蚊虫、老鼠、蛆,有时候还会遇到水蛇。没亲身干过这活儿的,无论让他怎么去想、去说,也想不到下水道工人工作环境的恶劣,说不出下水道工人工作的困苦。

“每一项工作总得有人去干,扒下水道这工作总得有人去做,你不扒,我不扒,阴沟堵塞了,脏水溢出来满街流,那不就臭气熏天、污水成河了吗?那日子怎么过呀!”孙景华说,”既然成为下水道工人,我们就是下水道的主人。我们的脏和累是为了城市的整洁,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干干净净地生活。”

当时,城建局共青团经常组织学习开会,团员带头成立了许多“学雷锋小组”,做好事,助人为乐。孙景华在的工程处小组也有“学雷锋小组”,她经常带领大家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工作之余,他们就带上工具到学校、到孤寡老人家里,为他们清理院子里的下水道、修理水池。由于她各项工作走在前、干在前,表现突出,1964年,孙景华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970年在四个组的基础上划分成四个班。孙景华当上了班长,四班分管中山路以西地下管道的养护疏通任务,至此,便有了下水道四班。

“班风,班风,不是靠嘴巴讲出来,是靠干出来,特别是当班长的干出来。要当下水道四班的班长,首要一条,就是能不能干活。比别人干得好干得多才够格,别人才能服你。”每天上班前,孙景华便提前赶到工地,准备好工具。她的孩子小,家里没人带,就把孩子放到工地附近,用换下的衣物围个圈,把孩子放进圈子里。她自己就和工友一起干活。她总是捡最苦最累的活儿干。孙景华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把四班同志团结在一起,把四班带得风正气顺。她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先是局里,后到市里。1979年四班第一次被授予“徐州市红旗班组”。

第二任班长关永淑:工作时,一切的感官都处在忘我状态

下水道四班精神的形成,一任任班长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一任班长孙景华打好了四班精神的基础,其后,又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继任班长不仅自身能吃苦、爱劳动,而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关永淑是在徐州市郊区农村长大的,在当下水道工人之前就已经和脏苦累活儿打过多年的交道,经受了磨练。30岁那年,关永淑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进养护处下水道四班时,一听说扒阴沟就哭了。哭归哭,在养护处领导的开导下、在班长孙景华的帮助和影响下,关永淑20多年坚守在四班,不畏缩、不埋怨、不泄气,接过了孙景华班长的担子,义无反顾地领着一班人扒阴沟。

有一次,关永淑带着几名工人帮助一家公司疏通管道。管道不通是因为连着化粪池,化粪池里堆积太满。疏通管道不单是管道的事,必须清挖化粪池。化粪池臭不可闻。关永淑穿上皮衩,第一个跳进化粪池里,把粪便往外挖。粪水滴在了关永淑的皮衩上,溅到了她脸上,臭气弥漫她全身。有工人想替换她,关永淑回答说,我不臭,就得你臭。越以为它臭,它会越臭。对待化粪池,一切的感官都处在忘我状态,也就觉不着有多臭了。她坚持在池底,一桶一桶往上举粪桶,直到清理干净。

这样的事例数也数不清。“当时我们下水道四班的服务范围是徐州市西部城区26平方公里、32条主次干道,包括15万米下水道和5000多座窨井的疏浚、清挖和维护工作。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面积的扩大,四班人的劳动量也在不断增加,13个人相当于承担了30个人的工作量,但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丝毫没有放松,常年坚持按照部颁标准进行质量自检。”据关永淑回忆,徐州地下管网复杂,很多沟管疏浚必须在地下进行,且有相当多的下水道只能跪着、爬着作业,挖一段跪着向前挪一段,管子里的石子、瓦片、碎玻璃经常把他们的膝盖硌得青一块、紫一块。

关永淑就是这样带领四班开创新的业绩,取得了辉煌胜利。四班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关永淑成为四班走出的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

第三任班长许光萍:我们就是下水道的主人

第三任班长许光萍和关永淑有着类似的经历。她从小打过猪草、收过垃圾,给生产队卖过蔬菜,用平板车拉过石头。1991年,30岁的许光萍走进了下水道四班。

乍一听说下水道四班的工作就是扒阴沟,她站在一旁足足愣了10分钟。关永淑亲热地拉过她的手说:“小妹呀,说实话,一开始扒下水道,俺也拉不开脸,后来慢慢就习惯了。什么活都是人干的,想开了也就没心思了。有路就得有下水道,有下水道就得有人扒,都不扒,雨来了,大水不认人,谁的家不淹?”她们谈了很多,许光萍最后说:“关班长,你说得真是个理。你就看我的行动吧!”

三百六十行里,养护下水道是最脏、最苦、最累的。说它脏是下水道里粪便、垃圾、泥石、有害物质应有尽有;说它苦是又窄又臭又潮,下了井直不起腰、喘不过气,还要遭受冷眼和歧视;说它累是掏一耙子上来,少则10公斤多则20公斤,一天掏出的污泥得有3000公斤。

1996年7月13日,是四班工人记忆里又一个与大水搏斗的日子。这天傍晚,雷声骤起,大雨倾盆。下雨天,别人往家跑,四班工人却要往马路上跑。他们要查看窨井盖在不在;要查看窨井箅子堵不堵。如果窨井盖不在,不仅枯草断枝塑料袋等废弃物会随着雨水涌进下水道,造成下水道堵塞,大水流不通,灌进群众家里,淹泡财物。而且,大水淹没了窨井,如有人不注意,掉进窨井,甚至会被夺去生命……“我们就是下水道的主人,下水道的一切问题我们都要负责。”许光萍说。

作为下水道四班班长的许光萍深知大雨天要上马路查看的重要,她冒着雨赶到分管路段铜沛路。此刻,积水已成汪洋。她向一个漩涡奔去。她知道漩涡下面是窨井,是下水口。她用脚试着寻找箅子,漩涡之中站立不稳,随时有被冲倒的可能。没料到那箅子早已揭开,一脚踏过去是个被杂物堵塞的井口。如果一脚踏进井里,说不定就被冲进地下大沟,而不被人知晓。许光萍不顾个人安危,冒着雨,继续用钩子打捞井里的杂物。杂物打捞干净了,她又把自己的自行车推过来,一个轮子插进井口里,一个轮子露在水面,警示路过的行人。她还要去打捞其他窨井口,雨在不停地下,许光萍不停地打捞。从窨井和水管里捞出了一大竹筐拖鞋、棉鞋、烂藤椅、塑料袋、烂窗帘、破麻袋、手套、袜子、抹布……

第四任班长陈秋燕:我和下水道四班共同成长

陈秋燕1967年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受着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等工人阶级优良品质的影响和熏陶。1996年胡锦涛看望下水道四班那年,陈秋燕看到听到四班的先进事迹,羡慕极了。心想,能在四班当一名工人多光荣、多自豪呀!她知道下水道四班就意味着为社会为他人干最累的、最苦的、最脏的活儿。能在这样的集体工作,就是再累再苦再脏也心甘!

1999年9月,养护管理处看她有理想、有抱负,且能吃苦,奉献精神强,就把她从堤防泵站调到了下水道四班。她表示一定加倍努力,接过老班长的枪,特别是她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四班的光荣传统,带领全班人员去争取新的成绩。

到四班之后,陈秋燕从学习开始,向老班长学习、向班里的同志学习。不怕苦、不怕脏,总是最早来到工作点,最后离开工作点。自2000年6月,陈秋燕被评为徐州市公用事业局优秀党员起,以后年年被评为先进个人或先进党员。2002年10月,被评为“徐州市十大杰出青年”;2004年1月,被建设部评为先进工作者;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先进女职工”;2004年6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4月,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4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下水道四班精神滋育着陈秋燕,陈秋燕和下水道四班共同成长。2007年和2012年,陈秋燕连续两届以年轻基层工人的身份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和十八大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第五任班长马静:这份事业,快乐总比苦难多

第五任班长马静是第二任班长关永淑的女儿。

1979年,马静的母亲关永淑成为下水道四班的第二任班长。当时只有八九岁的马静常常去母亲工作的工地玩耍。谈及选择这份职业的初衷,马静称母亲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父母常年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家庭,马静从小就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十五六岁的她骑着三轮车一趟趟接送瘫痪的爷爷去医院治疗,服侍老人吃饭、洗澡。“当时的想法很单纯,我就是很爱干活。”聪明勤快的她目睹着老四班人忙碌的背影,早早就萌生了像母亲一样工作的想法。

1998年,24岁的马静辞去了公司里干净整洁的工作来到四班。原单位的领导很是不解:“四班的薪资不到公司的三分之一,小姑娘白白净净的,怎么会想去扒下水道呢?”“脏衣服就不要穿回家了。”丈夫随口一句话让她只能躲起来悄悄抹眼泪。“工作没有贵贱之分,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母亲的话一直鼓励着她。

每天早晨五六点,四班姐妹们都会出门巡路,赶在9点前上报巡查结果,这时候谁家中有事只要说一句,就会有姐妹主动揽下她的巡查路段。从第一任班长开始,四班就有这样一个老传统:每年的中秋和春节大家一起过,一起包饺子,一起炒菜,聚在一起又唱又说。马静说,那是她最开心最满足的时刻。

“老徐州城小街小巷很多,清理疏通作业难度很大。现在就大不一样了,高楼宽路,绿化也更多了,在马路上工作也有好景色看,干活更带劲了。云龙湖特别美,我经常去环湖跑步、参加马拉松,下水道正在进行雨污分流的改造,城市公厕、农村厕所也很干净,为我们工作降低了难度。”马静说。

第六任班长张耀文:城市发展变迁,四班精神不改

张耀文在清一色的“娘子军”里显得特别扎眼。今年35岁的他,是下水道四班第六任班长,也是六任班长中唯一一位男性班长。

新时期,新四班。下水道四班也迎来了新的变化格局——

如今,四班从曾经的半地下室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工作设备也多了,疏通车、吸污车、检测车……以前,简单通风后根据自己的判断直接下井,现在增加了毒气检测仪,大家下井作业的安全系数提高了。“比起之前的下水道四班,现在的四班人员少了(只有7人),管理范围和责任却更重大了。”现任班长张耀文是位退伍军人,今年已是他来到四班的第10个年头,张耀文表示,新的形势对城市排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会继续发扬老一辈四班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与时俱进,提高标准、争做标杆。目前的四班,7名成员从过去的干到现在的管,管辖范围更大了,身上担的责任也更重了。机械化的操作,电脑、大数据及新技术的应用,四班人再也不需要每天在下水道内爬上爬下了,但是确保这座城市排水管道的疏浚畅通、守护城市道路的洁净仍是他们肩上的重任。

“现在的四班人,不仅文化层次提高了,都是大专以上文凭,业务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张耀文说,“目前我们的业务范围从之前泉山区30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整个徐州市110条主次干道、780公里的排水管网、40000多座窨井的清挖、疏浚、维护管理及24所泵站的监管和防汛工作,阵地更广、标准更高、任务更重。”

然而,这一切的变化中,还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四班精神永不改!”

1997年11月,第二任班长关永淑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紧接着,第三任班长许光萍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代表,2007年和2012年,陈秋燕连续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和十八大代表,2017年,第五任班长马静也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代表……“六任班长、五任全国党代表,这就是四班的传承和四班精神,这一点永不改变。”现任班长张耀文说。

现在的下水道四班,正在张耀文的带领下,与时俱进,不断摸索新的发展之路。他们面对新的形势,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挑战中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探索“四班工作法”,重点把握管理、作业、监管、培养、服务五个环节,不断提升四班工作科学化水平;并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

“我们将继续在下水道疏浚这一平凡岗位上发扬‘宁可脏一人,服务千万家’的四班精神,为这一精神注入更多的新内涵,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徐州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张耀文斩钉截铁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