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彭城e评 > 正文

大国之器,工匠精神

2021-06-08  来源:  编辑:张传宝
2021-06-08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当前,在不断变革的科技革命和产业交叉融合的引领下,制造业正努力实现战略高技术领域的新跨越,正亟待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高端产业及民生科技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这就要求将工匠精神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构筑汇聚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最终实现制造业的强国之梦。

今天,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天和”核心舱到“祝融号”火星车,从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九章”到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从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到一系列高端医疗装备的国产化替代,一件件国之重器无不出自深具“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之手。没有鼎力创新的强大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安定繁荣,而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技能、不断超越自我的劳动者大军,就不可能实现制造业的迭代发展。因而,我们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培养更多高新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国之重匠,聚匠心,凝智慧,团结创新,一往无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育和发展,并多次强调,“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已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2016年以来,全国技术革新项目共214.5万项,发明创造项目80.8万项,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从世界技术变革与创新来看,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口的26%,而其中高技能人才仅占28%。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何提高制造业人才的比重,如何造就一支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关乎制造业高质量、高水准发展的重大课题。

曾经,很多人对技术工看法是,收入低、辛苦、低微,随着技术革新会被淘汰。然而,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技能教育正走向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优先道。一心一意,其艺必精,一心一职,其职必举,这即是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沈飞集团的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仅凭一双手、一把锉刀、一方小的操作台,就能实现0.00068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1/125的加工公差。本钢集团“王牌电工”罗佳全,甘心一线,始终关注工人技能,多干、多想、多琢磨,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集设备安装、电气调试、检测维修等众多技术为一身的国家级技能大师……这表明学技能是一条大路,是新时代的最强音。

伟大的事业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发展的战略,崇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为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现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保障。(刘东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