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彭城e评 > 正文

“百姓好”才是真的好

2021-05-08  来源:  编辑:张传宝
2021-05-08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2021年第7期发表重要文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把学习党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组织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察民情、访民意,以“为民、惠民、便民”的服务宗旨,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就是要让老百姓享到党委政府心系百姓的好政策,看到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真作为,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问题上开出顺民意的“花”,结出聚民心的“果”。

要为百姓“干”好。百姓之“好”,不是豪言壮语“喊”出来的,而是靠党委政府卓有成效做出来,靠党员干部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我们的百年历史就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强调的是“践行”二字,就是说我们必须把学党史与干实事有机结合起来。群众工作的意义,就在于让群众得实惠,生活有起色、有奔头。党员干部要常与民意对表,多向民心聚焦,多做与民挣利的工作,不干与民争利的事情。要注重围绕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老百姓获得可触可感的生活之变、幸福之升。

要替百姓“谋”好。百姓之“好”,不仅体现在他们眼前的“急难愁盼”得到了及时解决和缓解,也体现在他们对的所想所愿被党委政府进行布局和筹划。把群众的实事办好办实,多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之事更有价值。在决策上要谋长远,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注重研究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问题,使党委政府的决策既能造福当代,又能惠及子孙;在干事上要利长远,有的事情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显性效果,但随着时间推移就会逐步显现出长远效应,老百姓会更加受益得利。比如脱贫攻坚这项战略任务,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以民不富心不安的使命意识,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带动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生活好起来。

要让百姓“说”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百姓的眼睛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灯,时刻在看着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人民公仆是不是为了人民,干部有没有真心为民而干,百姓心里有杆秤,百姓最有发言权。要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建立百姓评价机制,党员干部有没有为百姓办实事,是不是在为百姓办实事,为百姓办成了多少实事,要把百姓的普遍意见作为衡量活动实效的“验质单”,透过百姓评价丈量出各级部门和更大党员干部为民办事的虚实和成效。要通过设置一些考核指标,让党员干部们知道民意的分量有多重,一旦做不到、做不好,就会影响自己的进步和前程;要广开言路,通过走进基层、走近群众听真声,随时随地弄清还有哪些实事没有入计划,哪些实事没有做到位。只要始终胸装为民办实事的责任和热忱,展现为民解难题的担当和作为,党委政府就能赢得百姓的信赖和赞许,党员干部何就能得到百姓的认可和好评。(秦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