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社会 > 正文

寻找红色记忆 | 还记得小学课本里『十人桥』的故事吗—— 今天,『十人桥』依然鼓舞人心

2021-05-01  来源:  编辑:薛鹏
2021-05-01  

 ◎徐报融媒记者 陈强 骆耀明

  在新沂市草桥镇堰头村有一座不起眼的农用桥。这座不起眼的桥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十人桥”。桥的西头竖着一块纪念碑,就是这块纪念碑让人们了解到,小学课本里收录的那个著名的“十人桥”的故事就发生在堰头村。

  4月1日,徐报融媒“寻访红色印记”采访组来到“淮海战役十人桥纪念园”,再次聆听那段战争往事。

  ◆十勇士当桥桩扛起浮桥

  1948年11月5日,国民党徐州军事会议后,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立即部署所属驻防在新安镇地区的25军、63军、64军、100军和驻防在海州的44军向徐州集结。华野司令部掌握黄百韬兵团的动向后,代司令、代政委粟裕迅速决定发起淮海战役攻击命令的时间由11月8日晚提前到11月6日晚。

  1948年11月6日19时至21时,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按照战役计划,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四面八方挺进淮海战场,围歼国民党黄百韬兵团。

  11月7日,国民党第七兵团由新安镇往西向徐州方向撤退,准备与徐州的国民党军会合。华野九纵二十七师七十九团奉命追击。1948年11月8日下午,聂凤智带领的九纵先头部队赶到新安镇时,担任侧翼掩护任务的黄百韬兵团63军后卫部队刚刚离开两个小时。11月8日傍晚,华野九纵二十七师七十九团在堰头追上了63军后卫部队和军部。

  在战斗中,二十七师七十九团一营尖兵二连为了尽快渡过沂河,围歼堰头之敌,命令该连二排三班火速架设浮桥,三班临时找到了一些木板和两架梯子,扎在一起横在河面上,但因为没有桥桩,浮桥很不稳固,人通过时容易翻转落水。这时,敌人火力已封锁渡口,为了不延误时间,在副排长范学福和班长马选云的带领下,全班一齐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10人分为5对,人当桥桩扛起浮桥,保障全营顺利通过,完成了战斗任务。

  让我们一起记住这10位英雄的名字,他们是:范学福、马选云、彭启榜、宋协国、杨玉艾、潘福全、杨学志、孙克潘、孙学赞、孙书贤。

  堰头战斗于1948年11月9日拂晓结束,歼敌2000余人,其中俘敌1337人。

  新华社随军记者黎明据此撰写一篇题为《十人桥》的通讯,刊登在1948年11月26日《大众日报》上,使得“十人桥”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三班也因此被命名为“十人桥”班。自那时起,“十人桥”班建制为十人,一直传承到现在,现隶属武警部队。时任九纵司令员的聂凤智将军后来在回忆文章中高度评价这一壮举:“其政治意义,大大超过这一行动的军事价值。”

  “十人桥”的英雄事迹被写进了小学课本,被永恒地镌刻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浮雕中。

  ◆“十人桥”故事激励了几代人

  新沂市草桥镇宣传委员周小伟介绍说,“十人桥”的英雄故事所体现的“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甘愿奉献、敢于胜利”,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了几代人,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勇往直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

  解放后,当地党委政府在“十人桥”事发地附近建设纪念园,并建立纪念馆,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这样不仅可以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同时还激发了更多年轻人的爱国主义热情。

  2020年3月,当地开始实施十人桥纪念园改建工程,由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总体设计,新沂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负责,新沂市住建局负责承建,项目占地60亩,投资1800万元,包括新建占地1521平方米的纪念碑一座、占地750平方米的纪念馆一个。目前,纪念碑、纪念馆主体基本完工,附属设施建设正在加紧进行。十人桥纪念园改建结束后,将成为新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