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丨“徐州第一楼”李家大楼见证彭城百年风华
文: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日前,一辆挖掘机在徐州市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李家大楼门前清理堆积在此处的杂物泥土。里面是一个四方的院子,院中是一座二层楼房,几位工人正在进行楼梯油饰、墙面粉刷。
据徐州市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户部山古建筑群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大楼名列其中。目前楼房主体修缮加固已完成,待全部竣工后,李家大楼将作为展示和休憩空间对外开放,丰富户部山古民居景区的展览题材和服务功能。

▲“徐州第一楼”李家大楼
中西合璧:户部山上的“另类”
坐落在户部山西坡的李家大楼位于崔家巷南侧,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东西两侧分别与苏家院、王家院为邻,北侧与崔焘故居隔路相望。李家大楼于清末民初由做服装生意的徐州商人李华甫请青岛建筑师设计建造,采用中西合璧的营造手法,西式平面布局、西式结构及室内外装饰,中式屋顶,合瓦屋面,在户部山古建筑群中独树一帜,民间称其为“李家大楼”,又有“徐州第一楼”之称。
李家大楼的独特之处,从现在的门楼可见一斑:西式双重券形顶,四根白色罗马柱格外醒目,漆黑的大门布满乳钉,中西合璧的风格与户部山其他大院迥然不同。虽然这个门楼已不是原建筑,但2004年复建时,基本是根据老照片和曾住在这里的老居民回忆恢复的原貌。

▲西式门楼的独特韵味
据李华甫后人回忆,大楼建好后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看“西洋景”。抗日战争期间,此处曾作为医院使用。李家后代后定居上海,李家大楼由房管部门管理和使用,院内陆续添建了房屋,成为那个时代典型的居民大杂院。
就在2019年前启动修缮加固工程之前,这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李家大楼,院里居住了17户人家。住在楼房四周搭建的房屋里的居民常年烧煤球炉,一层室外砖墙风化酥碱,掺灰泥浆已成粉状失去粘结强度,加上百余年建筑自身老化,青砖墙及灰缝粉化、墙体受潮分解变形,古建筑岌岌可危。

▲中式的屋顶屋脊
百年老宅:文物保护价值巨大
李家大楼被古建专家们视作是“中国近现代东西方建筑文化在徐州地区融合的典型代表作”。
2020年,徐州市动员文保单位内的租户搬迁,腾退出李家大楼,交由徐州市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管理中心负责修缮,当年6月修缮方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李家大楼主楼修缮加固主要包括合瓦屋面的修复,大木构架的修整与加固,木楼板、木楼楞、木楼梯的检修,青砖清水墙的维修和保护等。
徐州市史志学会副会长李世明说:“民国以来,徐州成为交通枢纽和商埠重地,富商李华甫深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聘请建筑师在户部山建起这座楼,楼内的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布局合理,显示出西方建筑文化的实用主义,大楼门头和两侧的客厅则是青砖小瓦,保持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式,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李家大楼修缮工程,创新古建筑保护手段,采用BIM技术,设置传感器并拍摄制作3D视频,对李家大楼构造、抗震加固措施和成果进行全方位监控、维护和展示。以科学手段+原材料+原工艺严格按照文物“修旧如旧”标准和抗震要求修缮的李家大楼主体加固的完成,拉开了状元府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的序幕。
状元府历史文化街区
状元府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徐州古城南门外,与户部山文化街区相依而立,是继户部山之外另一处仅存的代表江苏北部寒冷地区位于山丘地带高等级建造技术的建筑遗产,其选址、布局、结构和装修都反映了清末民国年间徐州地区人与自然灾害抗争的成果以及他们对生活与艺术的追求。
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北起崔家巷,南至劳动巷,西至状元府西围墙,东至老盐店,用地面积约24900平方米;沿劳动巷、彭城路、崔家巷、项王路、状元街划定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总面积32100平方米。街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蟠状元府、老盐店、李华甫宅共三处。还有院落格局保存较为完整的王家院、苏家院等,民居多系青砖黑瓦的清代建筑、质好形美。状元府历史文化街区与徐州发展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徐州的历史文化价值。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