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啸仙:高擎农运大旗的革命志士
◎徐报融媒记者吴云
“环顾同志中,阮贺足称贤。阮誉传岭表,贺名播幽燕。审计呕心血,主政见威严。哀哉同突围,独我得生全。”这是陈毅1935年4月为革命战友阮啸仙写下的悼念诗——《哭阮啸仙贺昌》。阮啸仙,一位高擎农运大旗的广东革命志士,曾经两度来到徐州,指挥徐海蚌地区的农民暴动,最终英勇捐躯,谱写了一曲英雄的乐章。
阮啸仙,1897年8月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沟里。他自幼勤奋好学,同情劳动人民。21岁那年,考入广州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学习。在那里,阮啸仙如饥似渴地阅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广东青年运动的著名领袖和先驱。
1923年,阮啸仙当选为广东区委委员,并担任农民运动工作委员会书记,领导着广东地区的农民运动。1930年他调到中央宣传部工作,同年6月,党中央制定了组织全国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计划,并把江苏省列为争取首先胜利的重要地区。阮啸仙受命来到徐州,省行委将徐海蚌特委改组为行动委员会,由阮啸仙任书记,并为他配备了一批干部。
在阮啸仙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下,徐海蚌各地暴动接连不断地爆发。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先后有萧县、宿县、睢宁、邳县、铜山、沭阳、泗县、宿迁、灌云等近10处,小规模的暴动则多达几十处。在暴动中站立起来的农民,从心里唱出了一首歌:“五月里来麦收忙,共产党出寨干一场。领兵元帅鹿世昭,出谋定计王先生”(王先生即王洪,系阮啸仙的化名)。
徐海蚌地区的农民暴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慌,他们调动各县武装进行镇压。9月上旬,国民党地方当局在徐州城实行戒严,大肆搜捕参加暴动的人员。阮啸仙无法继续隐蔽,只得回到上海,随即又被党中央派往天津,担负中共北方局组织部长的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北方局遭到严重破坏,阮啸仙死里逃生,辗转回到上海,但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由于连续奔波,肺结核病复发,他病倒街头,住院医治达半年之久。阮啸仙出院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党组织,立即又被指定参加江苏省外县联席会议。
1932年7月12日,阮啸仙第二次来到徐州,指导发动徐州地区的游击战争。然而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再加上国民党当局采取内部瓦解、各个击破的手段,阮啸仙领导的徐州第二次农民暴动又失败了。回到上海后不久,阮啸仙即被派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被选为审计委员会主席,从此夜以继日地为搞好审计工作而呕心沥血。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的长征。阮啸仙和陈毅等人一起留在中央根据地,坚持赣南地区的斗争。1935年2月,形势已十分严峻,敌人的包围越来越紧,悬赏巨款通缉阮啸仙。而这时的阮啸仙,由于长期的疾病和连日急行军,身体已十分虚弱,但仍然坚持指挥战斗。3月6日拂晓,敌人再一次发起进攻,阮啸仙身先士卒,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指挥队伍,浴血奋战,不幸牺牲。
(资料来源:徐州市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