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星野:足迹逐烽火 英魂伴淮水
◎徐报融媒记者吴云
“我只会含笑死于战场,决不会死在病床上。”革命志士孟星野用生命践行了他的誓言。
1911年6月,孟星野出生于江苏邳县一户较富裕的农民家庭中,幼年就读于本村私塾。1926年,他考入邳城高等小学,毕业后又考入县立中学读书。在学校里,由于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他反封建的意志更加坚决。17岁时,父母包办他与一个不认识的女子成亲,他拒不从命逃婚在外。后不顾社会舆论压力,公开宣布这桩婚姻无效,带着妹妹一起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7年,孟星野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解决革命活动的经费问题,他把父亲留下的45亩土地陆续卖掉了。
1930年夏,在旧州暴动酝酿过程中,孟星野根据党的指示,积极筹集和转运武器弹药。他把自家变成了临时军火转运站,有时和几个人趁夜间运来一些枪支弹药,偷偷地存放在母亲屋内的床下,然后在深夜悄悄地转运走。暴动失败后,孟星野的家被抄查两次,他虽未被敌人捕去,却被列入要犯名单而受到通缉。当时年仅19岁的孟星野处境十分危险,躲避在亲戚朋友家中。母亲担心儿子的安全,他劝慰说:“人总是要死的,但要死得有价值。以后我死的话,只会含笑死于战场,决不会死在病床上。”
不久,孟星野告别寡居的慈母,远离家乡去了上海。他先后在上海互济会、上海学联、上海码头、党中央上海特科等处工作。1934年,党组织调孟星野到上海码头任宣传部长,他和工人打成一片,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同年秋天,国民党军队在上海装运一船新兵准备运往福建,孟星野和战友老韩受党的指示到船上做新兵的策反工作。他和老韩到了船上,通过宣传鼓动,使船上新兵跑了一大半。此事发生后,敌人抓捕了孟星野和老韩,进行毒打和审问,他们咬定自己是码头工人,不知道此事。敌人弄不到真凭实据,只好释放孟星野和老韩。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进犯解放区时,孟星野任泗县公安局长。同年7 月,在与敌人作战中牺牲,时年35岁。
(资料来自徐州市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