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务平:以“颈上血”铸凌云志
◎徐报融媒记者 吴云 见习记者 吴过
1899年,距离徐州70多公里的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一户姓朱的夫妇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对善良朴实的夫妇不会想到,他们的儿子将来会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就是朱务平。
朱务平,原名朱焕明,很小时便怀有家国天下的情怀,长大后又接触到《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年轻的朱务平开始关心国家命运和动荡的时局,探求革命真理。后来,朱务平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在临涣创建了以“推翻旧制度”为奋斗目标的进步青年组织“群化团”。 不久,朱务平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朱务平加入党组织后,在吴亚鲁的指导下,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以编印散发传单、小册子、演讲等形式揭露帝国主义以基督教为工具对中国实行奴化教育的真相,号召民众团结起来进行斗争。“五卅运动”爆发后,朱务平赶回徐州,被组织安排到陇海铁路徐州站工会任书记。当时,由于军阀的残酷镇压,陇海铁路徐州站工会几近瘫痪,朱务平积极团结工会中的骨干分子,逐步树立起工会的威信,工会活动又活跃起来。
1928年,朱务平被选为徐海蚌特委委员,与其他同志一起深入铁路、码头、工厂和黄包车工人中去,以各种方式组织夜校、读书班、互济会、兄弟团等群众团体,建立赤色工会和党团组织。1931年6月,朱务平接任长淮特委书记后,特委经费十分困难,他与战友们以卷烟、拉黄包车维持生活,挣钱补充活动经费,晚上在小油灯下编写、刻印特委办的《红旗报》和传单。
由于叛徒出卖,1932年,朱务平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敌人软硬兼施,许以高官厚禄不成后便对他施以酷刑,朱务平始终没有出卖同志。在狱中,他和被捕的同志一起同敌人进行坚决斗争,并亲手刻印了壮丽诗篇《颈上血》:“军阀手中铁,工人颈上血。头可断,肢可裂,革命精神不可灭,劳苦的群众们,快起来团结。”朱务平在狱中的影响力和凛然的正气对敌人产生了强大的威慑。
当年,朱务平在雨花台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33岁。正如他在诗中所写,这位年轻的革命战士,用“颈上血”铸就了自己的红色报国之志。
(资料来自徐州市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