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清洁而明净,谓之清明

又是一年春风暖,又是一年清明节。清明作为节气最早出现于先秦,后来由于注入了扫墓、踏青等习俗活动才逐渐成为节日。所谓“清明”,宋人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大地一片清净明洁。
“物生清净明洁”,人们师法自然,在扫墓踏青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身体得到锻炼,身心自然清爽。“清明”从来不离踏青和扫墓这两个关键词。唐人张藉诗:“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像不像今天黄金周的旅游盛况?清人樊彬的《津门小令》专写清明扫墓,轻松逍遥,毫无阴郁沉闷气息,读来如画:“津门好,上塚暮春初。柳絮低萦公子辔,松阴深驻美人车,归去路纡徐。”
在很多人看来,清明节就是扫墓的节日。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清明节的节日精神是“将生死并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陶思炎教授说,把清明仅看成是扫墓的节日,是现代人对传统节日内涵的误读。清明节的人文精神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清明时节,万物萌动,人们怀着欣喜之情迎接一个新生长季节的到来,迎接一个新局面的开始。在踏青、荡秋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娱乐活动中,愉悦身心,从而达到珍爱生命、活得更健康更快乐的目的。
清明节承载了民众太多的情感与幽思、哀伤与希冀,给死亡辅缀上生命的温热与绚丽。在这一天,生人在墓前与先人对话,鲜花簇拥着曾经的鲜活,让人咀嚼着人生归宿的意义。
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随着文明江苏建设的推进,纸叠的“别墅”、 纸糊的“三陪”等“花样百出,翻新不断”的“豪华祭祀套装”,因为玷污了逝者的声誉、污染了本应庄重的清明祭奠,近年来越来越被摒弃,这种改变的背后是文明的力量。虽然祭扫是个人的私事,过多的干涉于法无据。但对崇尚文明的社会来说,每位公民都应该从自己做起,践行绿色、文明、和谐、安全的祭奠方式,让清明更“清明”,既是风俗传承与时俱进的必须,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文:巴全东,图: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