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会『掐尖』的小孟要种最好的西瓜

2021-03-28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崔东宁
2021-03-28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孟祥凯(左)与农技人员研究“掐尖”技术。
  孟祥凯在大棚里指导工人们做西瓜覆膜作业。
  鸟瞰响凯农场。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讯(文/徐报融媒记者 李梦虎 于珑 通讯员 孙晓晴 王金华 图/徐报融媒记者 白雪)“汪汪汪!”3月25日下午,刚来到沛县胡寨镇沛县响凯农场,看家狗用叫声迎接我们。

“‘西瓜’,别叫!”脸膛黑里透红的农场主小孟,一边板着脸训着他的牧羊犬,一边冲我们歉意地笑笑。

“四年前在南京批发西瓜时,客户送给我一只狗崽,取名叫‘西瓜’。”多年来,小孟辗转南京、台州,又回到沛县,“西瓜”是他的忠实伙伴。

36岁的小孟,全名叫孟祥凯,19岁去南京卖西瓜,又去浙江台州包地种了两年的西瓜。今年,他作为能人返乡,回到家乡胡寨镇包了121亩地种西瓜。

“春分”后气温升高,小孟的农场里热闹起来,附近村民们赶来给小孟打工。工费标准是每人每天100元,当月出满勤可再得200元奖金。

我们跟着小孟走进大棚,大伙儿围着他聊起种瓜经。

“小孟,听说你种西瓜还要‘掐尖’?”

“‘掐尖’就是打顶、摘心,一是减少瓜苗对养分的消耗,二是确定瓜蔓数,只留两个蔓,一个叫坐果蔓,一个叫供养蔓。”小孟的回答专业而又简洁。

“每条坐果蔓可以结出四五个瓜,产量和品质都很高。”小孟快人快语,他说,如果普通大棚西瓜亩产10000斤,这种西瓜亩产量预计可以达到18000斤,节约了土地、人力等成本。

这项“一苗两藤”技术是小孟两年前从浙江台州拜师学来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121亩地,162栋大棚,6万多株瓜苗,每天两人作业,“掐完尖”需要一个半月。

为什么只有两人作业?他说,“一苗两藤”技术是提高西瓜产量和品质的新技术,也是核心技术,虽说不是什么机密,但是掌握起来比较难,需要从数枝瓜蔓中准确找到坐果蔓和供养蔓,靠的是眼力和经验。

“我的西瓜,上有塑料大棚,周围有排涝沟,下面有‘血管’供养,再加上‘一苗两藤’的技术,还有‘8424西瓜’的好种子,我完全有信心种出中国最好的西瓜!”小孟说这话时信心满满。

小孟说的“血管”是田间地头的一根根管道,主管有700米,支管有4000米,滴管有19000米,它们像一条条主动脉、毛细血管,把水肥、清水、农药等,向瓜苗供给。只需要两个小时就能完成162栋大棚的灌溉,并且每个大棚可以单独控制,能根据墒情“开小灶”。

取得成功的小孟,也曾遭遇过人生严重的挫折。

2004年,19岁的小孟高中毕业后跟亲戚去南京卖西瓜。2008年春,他在南京浦口承包100多亩地种植“8424”西瓜。经过几年的打拼,他不仅成家生子,而且在南京也有了自己的“安乐窝”。

2019年夏季,一场特大水情让小孟遭重大挫折。他在台州的80亩西瓜“颗粒无收”,损失了100多万元。

“为什么回到沛县胡寨来种瓜?”

“家乡的政策好,南京、上海等地的销路可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水果类价格比以往要高,成本低、利润大。”小孟说,他可以享受家乡的投资项目和设施农业用地的审批优惠政策,可以享受助农无息贷款,每亩钢架大棚一次性可获得2500元助农补贴……

离开农场时,“西瓜”不再叫了,摇着尾巴送别我们。

“五一”前后,西瓜将会陆续上市,一直持续到10月份。小孟算了下账,预计利润将达到80万元。

我们盼望着小孟掐尖“掐”出的“中国最好的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