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彭城e评 > 正文

【全国两会地方谈】浅谈教育:“育”的初衷与使命

2021-03-12  来源:  编辑:张传宝
2021-03-12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实乃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近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首次响起“江苏声音”,住苏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关于教育问题的金句引起社会各界热议。

“教育”本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何屡屡引起关注成为万千家庭的焦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已被剖析得近乎赤身裸体。我想,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解决一个问题还是要回到起点,思考“教育”本身是什么。在《说文解字》中,教,指的是“上施而下效”;育,说的是“养子使作善”。“上施而下效”是指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怎么干,“养子使作善”是指教育的目的是与人为善。前者更强调教的方式,带有强制性约束性;后者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感化培育,更有持续性延续性。可是当下,我们理解“教育”这个词往往更偏重“教”,忽略了“育”的意义。“育”更需要老师、家长、全社会形成合力站在一个高度,系统地全方位地出发。

首先,要培育孩子成为一个守初心的人。初心,就是“善”,就是明是非、知底线、做好人。讴歌时代楷模、礼赞凡人善举、弘扬人间大爱,用道德力量立心铸魂,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和家庭承担为每个孩子构建最初伦理道德的责任,从而为塑造孩子性格和未来发展打下基础。“中国好人”“江苏好人”和“新时代江苏好少年代表”的凡人善举都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故事,全社会都要学习和宣传“好人”,要让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学前教育,要让宣传的影响面覆盖到每一个孩子。

其次,要培育孩子成为一个敢担当的人。何为担当?担当就是要有责任心、大胸怀、大格局,眼里有他人、心中有家国。我们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把使命重任扛在肩上,团结带领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红色故事永不过时,红色基因滋养的孩子必然是有担当的。因此传承红色精神,发扬红色传统,应该成为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课堂上的常态教程。南通市按照总书记指示,打造“南通博物苑”青年学习社,通过宣扬张謇先生以奋斗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感染号召广大青年汲取丰厚的精神养分,并将其转化为自觉投身国家建设的无穷力量。

再者,要培育孩子成为一个知敬畏的人。作为党员干部而言,要自觉学党章党规党纪,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带头按规矩办事、按制度用权,如果不遵纪守法,将导致权力滥用、走向歧途。纵观近年来曝露出来的贪污腐败案件,无不是从破坏规矩纪律开始的,核心就是没有了敬畏心。立规矩、知敬畏、守底线,应该是从孩子小时抓起,让孩子切实体会触碰规则和底线将面临的“苦结果”。 (李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