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平:鞠躬尽瘁的革命先驱
◎徐报融媒记者 吴过
他先是不停奔走在群众之间进行抗日宣传,广泛向学生们宣传革命道理;后又奔走在青纱帐里,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以游击战遏制日军。他就是邳睢铜地区的革命先驱——张道平。
张道平,原名张文盛,1917年3月出生在铜山县西南部蛤针窝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由于生活所迫,交不起学费,张道平在村小学坚持半耕半读。1931年9月才在其族兄的资助下到徐州北郊柳泉高等小学读书。这所学校早在1929年就有了党组织,革命氛围浓厚,一些进步教员在课堂上经常讲述阶级斗争,使张道平初步了解到一些革命思想。1933年,他高小毕业后考取了享有“革命先锋”之称的铜山师范学校。
1935年“一二·九”运动影响了铜师的革命师生,他们以实际行动声援北平学生,在“学联会”的统一领导下,徐州城的学生罢课游行示威,张道平手执红旗,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争取自由”等口号!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全面抗战的号召。1937年9月,张道平经铜山党组织负责人推荐和省委特派员的审查、批准,成为中共党员。张道平入党后,以卧牛山小学校长的职务为掩护,在那里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抗日宣传。他利用学校这个阵地广泛向学生们宣传革命道理。他白天教书,晚上宣传、动员、组织民众投入抗日。
1938年,日军占领了徐州和苏鲁豫皖边区大部分县城,官匪混杂,局面混乱。张道平以殷杨庄党支部为核心组建了一支游击队。白天,他们化装侦察,出没在青纱帐里;晚上,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出其不意打击敌人。这支游击队伍不断壮大,后来又同邵幼和、鹿卓继率领的游击队会合取名为“苏皖游击队”。他们扰据点、除汉奸、破铁路,遏制了日军“三光攻策”的推行。
1942年春,张道平在邳睢铜地区担任组织部长,他发动群众搞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工钱等运动,提高贫雇农的生活质量。他鼓励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带领军民改善生活。他穿的衣服补丁连补丁,还舍不得丢下。他说:“现在我们经济困难,前方的战士爬冰卧雪比咱们苦,等革命胜利了再换新的。”同年冬,他身患重病,上级组织曾几次劝他到后方医院进行治疗,他都婉言谢绝,给他的几百元治疗费,他都送给了生活困难的同志。
张道平的病情日益加重,1945年2月,不幸病逝在邳县巨山村,时年29岁。2月16日淮北第三地委举行追悼会,追认张道平为革命烈士,并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干部楷模”的光荣称号。
(资料来自徐州市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