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冬闲』变『冬忙』割出『软黄金』

2021-01-30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孟祥
2021-01-30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蔡思祥

  通讯员 赵娜 周凭

  春节临近,正是韭黄的热销期。相比于其他蔬菜,韭黄种植工序繁琐,十分耗费人力,但如今,在徐州,韭黄实现了标准化、智能化的生产。1月29日,记者走进丰县范楼镇齐阁村,看到了这种标准化生产的韭黄。

  作为农业大镇,范楼镇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中,坚持跳出“三农”抓“三农”,用工业化理念精心经营农业,靠一个个龙头企业,将广袤的田野变成了“工厂”,将连片的耕地变成了企业的生产车间,农民按照工业生产的标准进行生产,带动形成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

  “开割咯!”1月29日,漆黑的厂房内,伴随着探照灯打过,一排排,一架架,成片茂密的嫩黄色的韭典映入眼帘,随着一声呐喊,几位村民手拿工具沿着韭黄根部一拉,如此反复,新鲜的韭黄就纷纷倒下,被装进了篮子。

  “总共可以生产三茬韭黄,韭黄可以设多层架生产,室内温度靠空气动能保养,可以远程控制温度、湿度确保韭黄软化生长,品质稳定,无需人员看管。循环水系统可以增加营养液使韭黄持续生长。”徐州山崎农产品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副总王旭介绍说,整个生产流程和传统的韭黄种植工艺相比,既能减少病菌、确保产品安全,还能节约土地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自20世纪50年代范楼镇开始种植韭黄,已有近70年的历史,成为该镇传统特色产业,范楼因此被誉为苏北地区的“韭黄之乡”。韭黄的传统种植模式,不仅浪费土地、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还无法精准控制韭黄品质。要想割出“软黄金”,就需要从供给端发力。 2020年,徐州山崎农产品技术研发有限公司以每亩6000元的价格购买农户50亩韭菜根,进行工厂化生产韭黄试验,今年,喜获丰收。“冬闲”变“冬忙”。村民们尽享丰收喜悦,采用新模式种植的韭黄,不仅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宝贝”,更成了食客餐桌上的“新宠”。

  “发展农业,不仅要有市场意识和经营头脑,更要用工业化的思维,那就是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范楼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范楼镇韭黄面积每年稳定在2万亩左右,是全国面积最大、种植区域最集中的地区,亩收益平均1万元以上。 种植带以欧庄、马庄村为中心区域,辐射齐庄、桃园、秦王口、邓庄、汪楼和黄村集等村,形成了牛蒡大道沿线3个大型韭黄交易市场,注册专业合作社3家,拥有农民经纪人60余人,合作社吸纳近1500户种植户入股经营。

  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韭黄市场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产品已由原来的苏南市场扩大到京津冀、东三省和珠三角地区,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据了解,范楼镇将对接农业科研院校,制定出韭黄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的种植、加工、冷藏技术,打造出科技认证品牌;扶持种植大户、农民经纪人建设大型、高标准、新型冷库,对韭黄产品进行精细化包装、加工、冷藏;韭黄专业合作社将广泛搜集市场信息,借助网络直播、销售平台对接全国各大超市,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此外,除了工厂化生产的韭黄之外,山崎公司还开展西兰花苗的工业化生产,用了近20天的时间培育一批反季西兰花幼苗,这批幼苗将在2月初左右发放给附近的农户种植,预计4月中下旬,即可采摘上市。反季节蔬菜价格高,销量广,深受消费者喜爱,还能为农户带来一笔可观收入。

  不仅仅是韭黄,牛蒡种植也是如此。近年来范楼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助力富民增收,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由牛蒡种植基地公司向农户提供肥料、种子及技术服务跟踪,并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牛蒡加工业不断扩大规模,整个牛蒡产业形成了良性稳定的发展机制。牛蒡生产企业与山东大学等院校科研部门联合起来,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牛蒡深加工上做文章。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的要求,以科技创新拉长产业效益链条,提升牛蒡产品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