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
2019年1月10日是全市第33个“110宣传日”,值此之际,警方整理出关乎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3类警情,这3类警情如果慢报警1分钟就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甚至危及生命,提醒大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第一时间报警。
诈骗警情
案例1
第46通电话
保住打工妹的血汗钱
2018年9月的一个下午,上海警方发现一个疑似诈骗警情,并到可能受害人小谢的登记住址去寻找她,但已人去楼空。民警判断小谢可能已经上当,一边查访小谢的踪迹,一边试图和小谢取得电话联系,但手机里始终传来的是“您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的提示。
当时的小谢正和“河南民警”通话,对方告诉小谢,她的身份信息被人盗用涉及一起大案,并热心地在电话里为她制作笔录,同时要求对这通电话内容严格保密。“把手机关了,到一个没人的地方,然后等我的指示再将钱款转入安全账户。”小谢对“河南民警”的话深信不疑,所以当民警锲而不舍地拨打她的电话时,她已经在一家宾馆内开了一个房间,等待“河南民警”的下一步指示。
当民警拨打第46通电话时,手机那头终于响起了小谢的声音。当民警连珠炮似的发问以及对诈骗套路的一一核实,小谢终于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了,随即向民警吐露了实情。当警方和小谢会合时,她感谢民警的及时劝阻,保住了她辛苦打工存下的2万元。
■警方提醒
无论什么骗术最后都会落到“钱”上
不法分子依托互联网络,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冒充亲属朋友、公职人员,跨国、跨境、跨区域诱骗群众、诈骗财产。通常会谎称被害人涉嫌洗钱、贩毒等严重犯罪,诱导被害人将资金转入实为骗子持有的所谓安全账户,从而获取不法利益。电信诈骗手法不断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什么骗术最后都会落到“钱”上面。凡是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要求你对自己的存款进行转账、汇款的,请一概不要相信。
自杀自残警情
案例2
女子车内烧炭自杀 多警种协作快速成功营救
2018年11月12日晚上,安徽省池州警方接警称:其朋友李某于当日19时许独自驾车外出后,通过微信发来一张在车内烧炭的图片。微信交流的过程中,李某不愿透露自己所在的位置,一直抽泣且声音越来越微弱。接到报警后,派出所民警赶往报警人所在地,详细询问李某相关信息,随时进行反馈;特警、交警及各卡点周边巡逻力量注意寻找发现李某驾驶车辆;通过系统查询李某车辆的行驶轨迹。同时,派出所民警赶往李某家中查看了解情况。
通过报警人提供的照片,警方无法确定李某所在位置,而此时李某手机已经是关机状态。搜寻民警心急如焚,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针对性开展工作;后方指挥中心的民警在技术部门的有力支持下,紧锣密鼓地进行查找,终于发现了李某最后的活动轨迹,并迅速通知辖区派出所、特警、交警以及120救护车赶赴现场开展营救。
经过仔细搜寻,辖区派出所民警率先到达,最终在一处工地发现了李某的车辆。这里一片荒凉,夜深人静,周遭没有任何灯光,李某的车辆就停在一辆大货车后面,没有熄火,车门被紧紧反锁。民警凑近一看,车内炭盆仍在燃烧!李某在车内痛哭流涕,就是不愿开门。已经准备好应急方案的民警隔着车窗还在耐心劝说,此时李某的家人也赶到了现场。过了十多分钟后,李某最终将车门打开。民警立即上前取出炭盆并将车窗摇下通风。经查看,李某虽然说话声音微弱,神志尚清楚。经现场医护人员检查确认李某无生命危险后,民警协助其家属将其劝回。
■警方提醒
珍爱生命,不要冲动做出过激行为
大家要珍爱生命,千万不要一时冲动做出过激行为,另外,呼吁大家如果发现身边发生类似情况,不要慌张,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准确提供详细信息。让110更快更灵,更好地守护群众平安。
诈骗警情
案例3
老太汇款证清白
民警赶到止损3万元
2018年7月2日,湖北省十堰市警方接到辖区某银行工作人员报警称,一位老人疑似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而且不听劝阻,执意要汇款。
民警赶到现场后,与李老太耐心沟通后得知,当日8时许,李老太接到一个自称是检察机关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称她涉嫌一起非法洗钱和集资案件,案值较大,需要对其账户全部冻结,以便调查。李老太听后吓了一跳。一番沟通后,对方表示可以即刻对李老太名下的银行卡进行“保护”,但需要到银行的自动存取款机上操作,将3万元汇入安全账户。
了解情况后,民警对李老太说:“这是骗子设下的圈套,您千万不要相信,钱款一旦汇出,就没有了。”听了民警的话,李老太将信将疑。民警查看李老太的通话记录后,判断这是一个骗局,便用手机联系对方。结果,民警刚表明身份,对方就将电话挂断。再打过去,手机已关机。
■警方提醒
子女要关注老人的精神健康
老年人大多生活空闲,子女不在身边、孤立无援,骗子在取得他们的信任后很容易得手。骗局之所以能得逞,与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的老龄化社会特质分不开。子女的陪伴关爱能弥补老年人的情感缺失和心理需求。除了物质生活,作为子女,还应更多地关注老人的精神健康,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远离情感孤独,不轻易接受陌生人,不盲目从众。如果沟通、陪伴多了,电信网络诈骗、投资诈骗、街头诈骗、交友诈骗等情况自然就少了。
诈骗警情
案例4
路遇“神算”险被骗 邻居报警免“破财”
2018年12月13日,河南省唐河县公安局张店派出所民警常赛接到辖区群众的报警电话,称乔岗村潘某被人以“算命”为名实施诈骗,两名嫌疑人驾驶一辆摩托车去往唐河县城方向。常赛立即处警,并根据嫌疑人的衣着及摩托车等特征一路追踪,于当日11时许发现两名嫌疑人,并将其控制。据嫌疑人交代,他们已采用类似手段作案十余起,非法获利十万余元。经过民警上网核实,犯罪嫌疑人郭某为网上在逃人员。目前,郭某已被刑事拘留。
这起案件中,嫌疑人郭某与张某一番谋划后,蓄意以“算命”为幌子诈骗,在路上闲逛直至发现独行的潘某。当时,张某声称自己最近家里霉运连连,听说附近有算命先生就向潘某问询怎么走。此时,郭某出现,声称张某问的算命先生系其爷爷的徒弟,并口口声声说出了张某的霉运,让张某和潘某惊诧不已。随后,郭某又声称潘某及其女儿也即将有霉运。将潘某“忽悠”一番后,郭某声称可以破解,就要求潘某拿一万元作为诚意金进行破解,且声称自己不要钱,但千万不能让外人知道,否则没有诚意的话破解招数就会失灵。
潘某想到自己身上仅有1200余元,于是就慌慌张张地向邻居借钱。因为潘某对借钱原因闭口不提,行为极度反常,似乎有难言之隐,引起了邻居的怀疑。碍于邻里关系,邻居还是借给潘某5000元。在邻居的再三追问下,潘某道出实情。邻居一听,马上意识到潘某被骗,并在潘某依然执迷不悟的情况下果断报警。
■警方提醒
不要被封建迷信所蛊惑
以“算命”为由行骗,这类案件在农村常年高发。嫌疑人实际采取的是以心攻心策略,利用连唬带吓的过程,造成被害人心理恐慌。受到蛊惑后,被害人随即按照嫌疑人的指示准备现金或者贵重物品,并“严格保密”,这正中了嫌疑人的圈套。广大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众要相信科学,不要被封建迷信所蛊惑,一旦发现所谓的算命先生、仙人要求自己利用钱财等贵重物品消灾,应及时报警。同时,如遇到涉及钱财的问题,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一定要与家人或者亲戚商量,不要盲目做决定。
环境污染警情
案例5
共治环境污染共享青山绿水
2018年4月,陕西省渭南市环境监察部门接群众举报称,位于310国道附近的某化工有限公司散发出刺激气味,已对周边种植的农作物造成了明显的影响。
当日,渭南市公安局华州分局联合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对该化工有限公司进行突击检查,发现在该公司西侧大棚内有人正在非法炼铅,现场查扣已经拆解的废旧电池外壳26袋共0.6吨、废旧电池铅板30袋共21.72吨、烟道灰50袋共50.46吨、成品铅锭19块共37.38吨。
同年4月17日,这起案件被移送至华州分局。4月19日,华州分局立案侦查。经查,2017年12月,李某经人介绍,认识了该化工有限公司张某,以每年60万元价格租赁该公司一处厂房。李某伙同刁某等人,从河南平顶山购买了炼铅设备并完成安装。随后,李某等人开始收购废旧电池,组织人员进行拆解炼制铅锭。
2018年1月至4月,该团伙分别从四川成都、山西运城、陕西渭南等地共计购买废旧电池870余吨,合计转账49笔,共计883万余元;共计销售成品铅锭435吨,合计销售金额703万余元。经专业机构检测,该化工有限公司周边土地土壤中铅含量严重超标。渭南市固体废物管理部门认定,废旧铅蓄电池为危险废物。
李某等人在未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非法收购、储存、处置废旧电池,并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其行为已涉嫌非法处置危险废物污染环境。之后,经华州区人民检察院批准,李某、刁某等4人被执行逮捕。2018年10月9日,华州分局将该案移送华州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警方提醒:每个公民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非法收购、储存、处置废旧电池,会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存在的潜在风险。对涉嫌环境污染要严厉打击,共治共享,及时阻止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污染环境犯罪行为历来是严厉打击的重点,每个公民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企业家与经营者,应严守法律底线,积极加大治污投入,切不能利欲熏心、心存侥幸。任何无视法律法规、逃避监管污染环境的行为,都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