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也闹“用工荒” 营业员月入万元已不稀奇
春节前夕,洗车费由10元涨到了30元,搓背由4元涨到10元,保健休闲场所等了半天叫不到按摩师……如果说这些都是节前“用工荒”所致,那么节后回家过节的农民工纷纷返岗,按理说情况应该有所好转,但事实并非如此。
■记者调查
在岗营业员薪资普涨10%
节后,在市中心某品牌购物中心当收银员的小刘拿到了工资单,底薪从680元涨到了960元,小刘挺满意的。她告诉记者,他们每个月的薪水是底薪加提成,底薪不论销售额好坏都不变,提成根据个人收银业绩计算,加上提成能拿到一千四五,这个月柜台生意一直不错,估计能拿到一千七八,比去年的月薪要高不少。加上平时过节加班单位都按照《劳动法》规定发3倍或者双倍工资,还发鞋袜等日常用品。因此,小刘对目前自己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
记者了解到,600元—1100元是百货零售业多年来都很稳定的底薪水平。按照2010年的行情,我市普通商场营业员底薪都在700元—1000元,提成则根据销售业绩来发,如果一个月做了10万元营业额,按1%的提成算就是1000元奖金。但就在最近,不少品牌悄悄提高了底薪。
金鹰某品牌服装代理刘女士透露,金鹰某新进品牌把底薪开到了1800元才招到了人,比平均水平要高出50%还多。由于不同的品牌给的底薪不一样,在金鹰,有些品牌的营业员底薪加提成一个月能拿上万元的。
以前,部分品牌的营业员有午餐和通讯费两项补贴,但从最近一段时间开始,也有些品牌对营业员开始发放交通费补贴,甚至还有的发放劳保用品及其他福利,并在提成比例上也做相应增加,鼓励员工多做销售。原先,很多品牌营业员的提成比例都是1%—1.5%,现在不少品牌甚至拿出10%的提成比例来吸引员工。
“年后很多品牌的薪资水平都有上调,平均涨幅在10%左右。”一家商场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
满大街都在招聘
近日,淮海路、矿山路、建国路等多条道路的许多店面都打出了招聘启事,这些招聘单位多是酒店、宾馆、服装店等服务型行业。
记者在人民广场附近的雅都商务会所门口看到,一个大大的牌子上贴着招聘启事:服务员20名,1500元;传菜员10名,1200元;勤杂工3名,900元。记者拨通招聘电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雅都商务会所新装修开业的三四个月以来,服务人员和传菜员一直紧缺,基本上只要来人就能录用。
在建国路解放桥附近,许多家门面店也都打出招聘启事,大致内容是“招聘服务员或营业员2—3名,工资面议。”有的使用的是海报,有的用的是电子屏,形式不同而已。建国东路,一家汇文图文喷绘店门前也打出“招聘制作人员若干名、平面设计人员若干名“的广告。
“现在工人真难找!要不就是吃不了苦,要不就嫌工资低!我店里原先有位安徽萧县的学徒工,嫌工资待遇低,年前拿完工资就不辞而别了!”矿山路一家汽车维修店老板薛先生无奈地说。过年上班已经半个月了,可他至今还招不到工人,只有一个人在硬撑着,实在是打不开点。
一家工资高,影响半条街
碧涛莎商务酒店开业时间不长,却因工人工资高在解放北路上出了名,结果它的薪资水平影响了半条街。一些酒店和洗浴场所为了留住人才和吸引员工,纷纷效仿。
“工作最轻松的前厅迎宾每个月都能拿到2500元,他们每天工作6个小时,3班倒。没有工作压力和技术含量,只要形象好,普通话好,进来顾客问个好,引个路。我,一个普通管理人员,月薪能拿到3000元左右。”碧涛莎商务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小伙子常磊说。
碧涛莎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解释说,工资低了人家根本就不来,即使来到后,看到别的地方有高工资也会走的。为了把人才留住,只能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工资待遇了。员工素质是企业的形象,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以不惜提高工资成本留住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业界声音
月薪1000元以下很难招到人
“管理人员很稳定,一线员工如流水的兵”是不少商场的共同点,而员工的流动性和自身的薪资水平有着最直接的联系。由于营业员的工资与销售业绩挂钩,如果员工业务水平上不去,底薪又不提高,员工就面临着“走人“的结局。
记者调查我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薪资水平发现,普通超市、商场的营业员每个月拿到手的薪水大约在1000元—1700元。如果专柜营业额比较高,拿到3000—4000元的月薪已算不错,一些代理热销大品牌的营业员每月能拿上万元的大有人在。宾馆、酒店的服务员月薪在1200—1800元,其他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月薪在1500元左右。
“开出1000元以下的月薪,基本招不到人。”这是我市几家商场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共识。
“我曾经给员工算过账,如果月薪低于1000元,基本生存都很难保证。”徐州万达兴食用油有限公司的殷晓辉经理说,算上租房、交通、通讯、伙食费等项目,每人每月的生活费差不多就要1000元了,如果再算上养老保险等基本保障,税前收入达到1200元才够花。
2000元是留住好员工的“基准线”
孙小姐是我市苏宁电器的营业员。她说,在她所在的卖场,月薪1500—2000元的员工占到整个商场员工数量的不到一半,2000—3000元月薪也已经不算高了,有的员工拿着7000—8000元的月薪还觉得“不稀奇”,在空调专柜,月入过万元的营业员比比皆是。
现在,“劳动力成本是企业最大成本”已成为企业的共识。一名普通的修路农民工,每天没有100元的工资都找不到人干。就连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家教课时费也由去年的20元涨到30元,麦当劳、肯德基大学生钟点工工资也由去年的每小时6.9元调到7.8元/小时。
不过,“招得到员工”和“留住好员工”依然是两码事。去年“留住好员工”的月薪最低限度是2000元,而今年3000元以上的月薪水平才会让员工义无反顾地跟着你。要求涨薪的理由也很简单:薪资水平怎么着也得跟着CPI吧?我市西部某大型超市的人事部负责人如是说。他们目前正在计划对员工进行额外奖励,即安排员工去国外旅游。
服务业工资无法统一
市人保局工资处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我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今年提高到每月930元,除去各种保险个人缴纳的部分,拿到手的应该是800多元。由于服务业是个特殊的行业,工资标准无法统一。对于企业用工不规范、拖欠工资等违规行为,市人保执法部门可以介入调查。
哪些行业目前最缺人?
保姆、月嫂
“吃苦耐劳,有经验者优先,工资待遇1200元至1800元。”节后不少家政公司开始新一轮的招聘。
学历不限,工作经验不限……尽管家政公司把招聘条件一再放宽,最低工资也一再上调,经验丰富的月嫂甚至可以拿到近3000元月薪,但依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正月初六开始,我市联邦家政公司每天平均会接到近百个咨询电话,以雇保姆者居多。
“家政服务人员市场缺口仍然很大。”调查统计显示,需要保姆的家庭占全市家庭总的10%左右,需要家政服务人员的家庭占30%左右,我市目前有大大小小200余家家政公司,只能满足一半家庭的需求。
快递员
每年春节前夕,网上购年货的红火势头催生了快递行业的旺季,节后,旺季已去,但快递行业用工难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节后业务量明显下降,按理说人手应该不再紧张,但随着上年的结束,好多快递员回老家后有了新想法,选择从事一些相对清闲、薪水更高的职业。往年,快递员的底薪是700元左右,今年提高到了1000元,还存在招聘难的问题。”快安达快递公司的一位负责人无奈地告诉记者说。
酒店宾馆、物业从业者及制作工
由于80后城市独生子女普遍不看好酒店宾馆服务员这一职位,对这些行业存在歧视心理;正规物业公司对物业人员要求比较高,通常要有两证,有从业经验;保安人员要求年龄在25周岁以下,符合《保安管理条例》要求,同时待遇也相应提高。在市人保局的招聘会上,工程兵指挥学院招待所所有招聘岗位都没报满,南京紫竹物业公司除客服人员外,保安等物业人员职位却远远空缺。
在金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节后第一场人才招聘会上,奥克斯空调拿出了1000个工作岗位,富士服装公司也招聘200个制作工岗位。市人保局人力资源市场的周庆婷主管介绍,制作工和批发零售行业的从业人员目前比较紧缺。
招工难,到底难在哪?
80后、90后多不愿意伺候人
一边是门庭若市,一边生意冷清, 这是记者近日在人保部门举办的两场“春风行动”人才招聘会上看到的场景。出现应聘者一边倒的原因,主要还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从事酒店宾馆这些伺候人的活儿,都想着在办公室做做文员,看着电脑打打电话,或是旅行社当导游员,可以全国各地跑。
“前厅接待还勉强有人来问,客房服务、厨房工、园林工基本就乏人问津了。”淮海西路一家酒店人事部工作人员说。19日上午,在市人力资源市场的人才招聘会上,几家酒店来招聘员工,很多中专高职生看一眼酒店的招聘启事,马上调转身奔往别的展台。
据了解,目前酒店用工70后、80后是主力,接下来将是80后、90后为主了。而80后、90后的择业观念则完全不同。一家酒店的负责人徐强先生说,酒店一线服务人员年轻人不爱做,来了又留不住。以前的员工月薪加一两百会干劲十足,可现在的年轻人对加工资并不怎么放在眼里。酒店经常是招一批新人来,培训完又流失不少,酒店都快成了培训学校了。
新生代民工更挑剔了
周庆婷告诉记者,“新生代民工”们不再愿意老老实实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媳妇。受到委屈和歧视时,他们会摔门离去。
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来说,建筑工地是他们的聚集地,新一代农民工则把目光投向三产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他们希望在城里买房结婚。
因为有着更多的企盼,他们找工作时也往往更“挑剔”。“虽然我来自农村,但我同样需要娱乐,需要交友,需要上网来了解全国各地的信息。”铜山区徐庄镇的王得地今年23岁,初中毕业,一家招工单位对他有意向,但因为单位地处偏僻,上网外出都不方便,被他一口回绝。
渴望认同、追求梦想
——来自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报告
据新华社电 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他们更注重自我,更注重权益保护,更注重发展前途……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既和过去的农民工一样面临共同的问题,同时具有自身的新特征和新诉求。
中华全国总工会昨日发布的一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面临的困难等内容,希望唤起全社会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5大特点
过半未婚,生活经历简单
新生代农民工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目前全国约1亿人。报告显示他们有五个特点:
——受教育时间较长,专业技能较欠缺。新生代农民工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为67.2%,比传统农民工高18.2个百分点。拥有中专(中技、职高)、大专(或高职)、大学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重分别是过去农民工的1.6倍、2倍与2.3倍。尽管受教育年限普遍更长,但绝大多数仍停留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
——过半未婚,生活经历简单。处于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59.9%尚未结婚,而传统农民工中已婚比例为93%;务工前他们的生活经历更简单,74.1%外出务工前“在学校读书”。
——多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外出谋求发展动机强烈。七成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前往东部就业,高于农民工整体水平。42.3%的外出务工动机是为了“寻找发展机会”,出来见世面的比重为6%;而传统农民工中55.1%的人是为了“赚钱养家”。
——多聚集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调查显示,81.7%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第二产业,近两成在第三产业就业。从行业分布来看,73.9%的新生代农民工集聚在制造业。
——绝大多数从业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国企就业比重近期有所攀升。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聚集度最高,为58.2%。从发展趋势来看,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较2009年有所增强,分别上升了17.9和3.4个百分点。
6大问题
他们换工作的意愿更强烈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劳动权益保障等一些共同的问题,但其面临的问题又有特殊性。
——整体收入偏低。据调查,他们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仅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57.4%;同时也比传统农民工低167.27元。
——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4.5%,低于城镇职工4.1个百分点。合同签订质量较差,执行情况差。68.2%的合同对于月工资数额没有具体约定。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后,16.8%未持有正式的合同文本,这为他们与用人单位一旦发生争议时认定劳动关系、维护合法权益埋下隐患。
——工作稳定性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后更换工作的平均次数为1.44次。且每年变换工作0.26次,是传统农民工的2.9倍。换工作中,88.2%主动提出结束合同。37.6%的主动辞职是因为工作“没什么发展前途”。同时,他们更换工作的意愿更强烈,19.2%的人表示近期有换工作的打算。
——社会保障水平偏低。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率为67.7%、77.4%、55.9%、70.3%和30.7%,分别比城镇职工低23.7、14.6、29.1、9.1和30.8个百分点。总体看,他们的社会保险接续情况较差,对于所在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知情程度不高。
——职业安全隐患较多。调查显示,36.5%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高温、低温作业问题,41.3%的人工作环境中存在噪音污染,36%的人工作环境存在容易伤及肢体的机械故障隐患,存在粉尘污染问题的为34.7%,但是用人单位为其采取防护措施的比重低于传统农民工。
——企业人文关怀不到位。新生代农民工更渴望和企业能够紧紧相融。96.1%的人表示他们关心企业发展,但认为企业“不怎么关心”或“完全不关心”他们的达16.9%。认为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关系不融洽的最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不关心职工疾苦”,而传统农民工认为是“收入及福利待遇差距过大”。他们更渴望得到来自企业管理者的关怀和关注。
此外,职业培训不理想、加入工会比例较低等因素,也成为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不利因素。
多管齐下
解决用工难
过去是“找工难”,现在是“招工难”,为何薪水涨了招工依旧难?服务行业仅仅靠上调工资、放宽招聘条件就能吸引到求职者吗?
市人保局就业管理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认为,造成用工难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工资原因外,还有劳动环境、社保福利等因素,要想解决用工难,必须“多管齐下”。涨资、放宽条件等措施仅有利于短期内缓解用工难问题,但从长远角度看,尤其是面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年轻务工群体,必须要转变观念,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用工,加强管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工资增长激励机制,并在职业培训等方面提供发展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用工环境,关心员工生活,让员工对单位有感情,有归属感,真正做到能招得来还能留得住。
■他山之石
苏州:
“市民待遇”增加“亲和力”
近年来,苏州市靠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市民待遇”和“亲和力”来留住他们。苏州的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较好,劳动强度较小、劳动保障较完善、劳动监察力度大……
苏州达到了80%以上的劳动合同签约率,凡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企业必须为员工缴纳养老、生育、工伤、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例如,工人月工资1000元,企业就要为他缴纳340元的社保,而这些规定劳监部门都严格监督企业执行。
南京:民工升级“城市蓝领”
多年前,南京市就把所谓的“农民工”改称“来宁建设者”,这样让外来务工人员有亲切感,把城市当成他们自己的。另外,南京还规定,“当地市民能享受的条件,外来人员也能够享受,让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城市蓝领,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让外来人员感觉到这个城市有很大的包容性,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企业中、融入到这个城市中来。”
杭州:归属感催生忠诚度
工龄补贴、大病保险等等,这些以前国企工人享有的待遇在杭州的民企中推行。杭州市外来劳动力中心工作人员称,杭州所有招聘启事都要经过职介机构审核,民工应聘后这些条款会写入劳动合同中,如果企业食言,员工举报,他们会予以重罚。其实,这些都是企业为了能招到民工、留住民工采取的措施,否则这个企业就很难留住工人。
采写/记者 张伟 张传宝
摄影/记者 秦媛
制图/张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