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蓬勃发展,两地命运携手共进
近日,中非农业合作以喜人的势头再次受到关注,多个项目取得显著成效,非洲多国水稻产量从2吨每公顷提升到7.5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绿色超级稻让其地方粮食产量提升20%;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华南5号”木薯,产量水平比当地品种高出4倍……这些作物丰盈了非洲人民的“菜篮子”“钱袋子”,让建设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步子越发坚实稳重。
从万隆会议,到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联合国”的深情厚谊;从汶川地震时的无私援助,到埃博拉病毒肆虐时的紧急支援,中非之间的深情厚谊与合作精神,在多个历史关键时刻熠熠生辉。
如今,中非农业合作的深化,正是这一精神的延续与体现。它不仅加深了双方的友谊,更为非洲带来了先进技术和脱贫经验,同时也为中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共同绘制着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景。
农业步步深入合作,助力中非友谊层层深化。从1955年万隆会议,中非开始建交,中国向非洲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到1959年,中国向几内亚政府提供粮食援助,这是中非农业合作的开端。到如今,通过“一带一路”不断的延伸,中国的不断的富强,我国有能力、有精力将更多的先进农业项目。目前,我国在非洲引进300多项先进农作物,惠及100多万家庭,成为非洲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发动机”。这些成果体现的是中非合作从受之鱼,到授之渔的深度转变,这一合作赢得了中非两国的友谊,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认可与善意,让中非双方未来粮食安全与保障这颗“希望树”在非洲这片土地上扎下根来。
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人才。创新是提升生产力的核心,国内各行业正蓬勃兴起以管理优化、制度创新及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浪潮,而在非洲建立创新萌发的环境需要优秀的人才和精干的团队。为此,依照2021年签订的《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中国已向非洲派出500余名农业专家,培训近9000人次农业人才,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立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这些举措让中非人民有机会、有能力深入研究农业科技,将先进的农业培育技术牢握手中,让创新科技在现在为非洲注入强劲活力,在未来普惠全球。
想发展也要有好方向,非洲发展离不开经验的相传。无论在何处,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人民,不能忘的是千千万万的工农兄弟。中非双方利用中国积累下的助农脱贫的经验,结合当地情况,共同实施“九项工程”项目,在非洲多个地区建立起47个项目。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林格四村,推广杂交水稻种植的模式,增收560万美元;在津巴布韦西马绍纳兰省孜温巴地区,成立合作社,让其成为减贫示范村案例荣获第三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等等。这些项目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实际收益,更激发了更多非洲民众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对中国的善意。
合作才有发展,共赢才是未来。中非农业合作深化友谊,输送人才,带来创新环境,分享脱贫经验,助力非洲农业振兴。在未来,中非深化合作不仅会促进非洲发展,也将惠及中国,更为全球和谐发展贡献力量,树立国际合作的典范。(王瀚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