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房改善改出“向往的生活”
|
||
|
本报记者 李权
八月骄阳似火,蓝天白云如画。
贾汪区塔山镇东北部张场村新型农民集中居住项目现场,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坐落有序,一条条平坦洁净的水泥路穿越村庄,一个个绿意盎然的花坛点缀其间,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照亮百姓生活……昔日雨天两脚泥、缺乏配套设施的老旧村庄,蝶变成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农房改善,改出了村民们“向往的生活”。
“向往的生活”
记者走近一家打开的院门,透过客厅的玻璃门窗,看到一个小伙子正在看电视。敲响院门后,小伙子起身走来,得知记者来采访,赶忙请记者进客厅。
小伙子叫张恒德,刚才正在客厅内惬意地吹着空调,观看奥运比赛转播。只见客厅内电视、空调、沙发、茶几等应有尽有,房间整洁有序,地板光可鉴人,整体装饰用色和线条,凸显着现代时尚的简洁之美。
“这里是厨房,厨房东西两边的房间本是两间卧室,我把西侧的卧室设计改造成了餐厅。二楼是卧室……”张恒德带着记者参观,“水电网络通了,院外有太阳能路灯,道路全部硬化,有水冲厕所,家里什么都不缺!”
“相比搬来之前的居住环境变化大么?”面对记者的提问,张恒德说:“我家老宅基地就在这里。以前住的是老房子,家门口是土路,雨天两脚泥,附近也没有路灯等配套设施,生活十分不方便。现在住得特别舒心,这不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吗?”
客厅的茶几上放着一串葡萄,这是张恒德自家大棚里摘的。“都知道我们塔山的葡萄好吃,酸甜各占50%的味道。快尝一尝。”张恒德一边招呼记者一边说,家里有葡萄园,自己平时还炒炒股,最近又搬入了新居,“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小院内的玻璃顶棚下,三轮车和农具摆放整齐。一盆盆茉莉、桂花、栀子花点缀小院,花香四溢,生机勃勃……
发挥代表作用
张场村的蝶变,与人大代表的全程参与和积极作为密不可分。“区、镇两级人大代表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好示范带头,履行监督职责,为张场村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注入新动力。”塔山镇人大秘书王晓红说。
张场村辖前场、后场、小孙庄、小郑台4个自然村,总面积2.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65人。“老村子房子陈旧,质量不好,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生活不便。”贾汪区人大代表、张场村党支部书记张高回忆说,“我们前期经过走访调查发现,改善居住环境,是村民们的普遍诉求。”征求意见过程中,村内区、镇两级人大代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
农房改善项目是为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而实施的重要民生工程,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2022年7月以来,经过参观学习、民主协商议事,塔山镇遵循群众自愿、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张场片区实施新型农民集中居住项目。
2022年9月底的一天,一阵鞭炮声中,项目破土动工。附近的村民都来围观,热闹非凡,大家翘首等待新村建成。
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大代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宣传相关政策,反馈群众意见。积极发挥监督作用,对赔偿进行监督,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原则,保证评估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与群众一起对房屋质量进行把关,发现问题及时反映,维护群众利益。
作为区人大代表和村党支部书记,从项目初期房屋拆除到现在顺利上房,张高全程冲在第一线,两年来不分寒暑晴雨,都能看到他不知疲倦的身影。镇人大代表林劲松起早贪黑,深入田间地头,耐心讲解政策,入户沟通做群众工作。贾汪区人大代表张恒雨积极提供意见建议……
做好“后半篇文章”
一年多以后,村民们如愿以偿。去年12月下旬,今年1月初、7月中旬,分三批上房。部分人大代表全程参与,保证选房工作的公平公正。截至目前,已有280户村民乔迁新居。住进崭新的集中居住区,村民们连连称赞:“这里可一点儿不比城里差!”
据介绍,项目占地面积154亩,目前已建设安置房366套(不含老年房),建筑面积60477㎡,其中166㎡户型(六室两厅两卫)357套,135㎡户型(四室两厅两卫)9套,最大化满足群众的居住需求。项目实现了雨污分流、管线入地、绿化硬化亮化,安装太阳能路灯,种植女贞、月季、桂花、槐树、榆树、黄杨等。
“下一步,将建设卫生服务中心、红白事办事大厅、老年房,增设健身器材等。”张高说,本地村民主要种植葡萄、黄梨、菜花、草莓、玉米、大蒜等,除了外出务工,还有村民在附近的张场米业、面粉厂、罐头厂打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贾汪区人大代表、塔山镇党委书记孙经超表示,将继续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完善生产生活性服务配套,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让农房改善工作真正惠及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