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明确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是责任和担当。民生需求是刚性的,且具有逐渐增长的特性。民生政策一旦实施了,往往是只能做“加法”,很难做“减法”,对于老百姓来讲,民生福利增加了,自然皆大欢喜。而一旦因为不公正不合理或是财政难以为继,要取消或减少已有的福利,就会引发广泛抵触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是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实力与能力。而改善民生,无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我们要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统一起来,既要与时俱进,改善民生,让民众不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也要防止为了迎合舆论、骗取政绩或胡乱决策,出台不可持续的民生政策,空头许诺办不到的事情,把群众胃口吊得过高却最终成为一场空欢喜,落得个失信于民,适得其反。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量力而行是科学。“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仗要一个一个的打。”民生改善有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要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可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拔苗助长、竭泽而渔。急功近利地追求“甜头”,最后必将尝尽欲速不达的“苦果”。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脱离我国现阶段发展实际,而是要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困难群众帮扶等等,对于这些老百姓身边事和心头事,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民生支出的承诺、标准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而不能一味好高骛远,否则往往只是开“空头支票”“画大饼”,造成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的局面。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通过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越来越强。(马红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