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桑”有道,织就新“丝”路
|
本报记者 武佩剑 通讯员 杜存翔
集中连片的桑树园,机器“欢鸣”的丝绸公司,清燥养肺的霜桑叶茶……6月22日,记者来到睢宁县桃园镇,真切触摸蚕桑产业长大变强的强劲“脉动”,感受分享蚕农鼓起腰包、挺直腰杆的自信和喜悦。
蚕桑是桃园镇一项历史悠久、覆盖面广的传统产业,经过70多年的发展沉淀,已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生产模式。桃园镇现有桑园6000余亩,全年可饲育蚕种1.8万张、产出鲜茧150万斤,享有“蚕桑之珠”的美誉。
小桑蚕结出“致富丝”
6月22日,在徐州韶华丝绸科技有限公司缫丝车间内,一担担雪白的本地蚕茧经真空渗透、缫丝、编丝等工序,正在变成真丝面料的原料“白厂丝”。蚕丝被生产车间里,10多名女工正围在案子前拉制被胎。
公司总经理夏伟正介绍,公司现有100多名工人,可年产100吨“白厂丝”,2023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产品畅销浙江、上海、苏州等地。
“我们公司2005年就入驻桃园镇了,和镇里10多个村(社区)的合作社及农户都签订了收购协议,承诺每年全数收购。今年蚕茧的收购价在31元/斤左右,近几年,借助网络销售,厂子效益可观。”夏伟正说。
“刚收上来的叫鲜茧,我们烘干去除水分后缫丝,确保生丝质量。剩下的蚕蛹还可作为附加品销售。”夏伟正介绍,公司拥有4条自动缫丝生产线,在今年年初又增加了1条生产线和1个蚕丝被生产车间、1个蚕蛹处理间。
“我家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靠的就是养蚕,而且每年的春茧卖完了没什么事情,我还能到公司打工,100多块一天呢!”桃园镇散卓村村民陈秀萍说,她家里养了10张春蚕,农闲时来徐州韶华丝绸科技有限公司打棉、剥蛹、拉蚕丝被等,每个月还能挣3000多元工资。
“俗话说,懒养猪,勤养蚕。今年春季我养了20张多蚕,一个棚里大概能产1200斤鲜茧,每张蚕种收入能有3000元,蚕宝宝一批接着一批,春蚕结束后,还有秋蚕。”村民姚永方说起今年上半年养蚕的收入,脸上堆满了笑容。
桑叶变茶叶 赚钱有门道
传统桑蚕养殖从每年春季开始到秋季结束,初冬的霜桑叶往往得不到利用。2023年,桃园镇魏洼村成立了徐州钰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先进的冷干技术炒制桑茶,原材料主要采用该镇优质的晚秋桑叶。
“霜后的桑叶药物价值最高。同时,这种茶制作与普通绿茶制作工艺略有不同,因为桑叶的杆子比较粗、水分足,制作桑叶茶需要通过理条机进行回软处理,炒制时间也长一些。”桃园镇魏洼村党支部书记杨猛,向记者展示公司生产的“嫩芽茶”。
“桑叶的忠实粉丝多,从公司销量就能看出来。我们一个月销售就近6万元,目前,公司能够日产近5万个桑叶纸杯茶及200公斤桑叶茶。”杨猛说。
在发展蚕桑产业上,桃园镇已不满足于仅仅成为一个初级产品供应商。据了解,目前,桃园镇兴桃公司已拥有“十里桑园”“淘自然”两个蚕桑农副产品品牌,陆续挖掘出桑葚酒、桑园鸡蛋、桑叶面、桑叶茶、蚕丝被、蚕沙枕头等系列产品,桃园镇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
桃园镇党委书记刘强表示,下一步,桃园镇将全力挖掘“蚕桑文化”,建设集“栽桑养蚕、精深加工、生态旅游、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桑乐小镇”,加快蚕桑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紧紧抓住蚕桑产业增收“牛鼻子”,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