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如何筑牢科技支撑,激活企业“新”动能?

2024-06-25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4-06-25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爱湾医学王琼琼(左二)带领实验团队讨论产品研发。
艾易西王禹(右一)在车间和工人讨论产品质量把控。本报记者 许晨 摄

本报记者 段昱

编者按:

以“新”提“质”,奔向未来。当下,全省各地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锻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各行业领域竞相发力,掀起“攀高逐新”的发展热潮。

在这个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关键点,泉山区委九届六次全会召开,再一次吹响奋进号角,点燃向新动能,动员全区上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城区经济领头羊,为全省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作出泉山贡献。

即日起,本报推出《争做“领头羊” 领跑“新”浪潮——泉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聚焦泉山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拼敢干、走在前列,着力建设“科创之芯”、打造产业强区、壮大楼宇经济等方面的担当作为,展现泉山在迈向新征程上,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泉山新实践的奋进姿态。

何为“科创企业”?

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他们逐渐“唱起主角”。

站在市场最前排,他们是创新活力的源泉地,是锻造优势的生力军,同样也是透视地方发展潜能的一扇窗。

在高质量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科创企业”又将何为?

下面,让我们通过了解“科创企业”破浪前行、追“新”逐“质”的发展过程,聆听一个个可及可感的创新发展故事。这些故事成为泉山着力筑牢科技支撑的缩影,夯实了泉山向新而行的底气,从中切实感受泉山抓牢创新“牛鼻子”、当好创新“排头兵”的决心与实力,构筑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

心中有梦 从“科研人”到“创业者”

“大家往前看,这几台‘大家伙’就是我们的气相过滤材料生产线了!”位于泉山经济开发区的艾易西(中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易西”)的生产车间内,公司总经理王禹一脸自豪地向来访者介绍公司生产空气净化及气相过滤材料的核心设备。

“可别小看这几台‘大家伙’。”王禹说,这源于一群想用“知识改变生活”的科研人一次次的尝试,是公司多年技术沉淀和自主研发的见证。

时间倒回10年前,那时候的王禹还在默默从事科研工作。“虽然是搞科研的,但其实我们内心没那么死板嘛,总想做点特别的事。”王禹笑称。

何为特别的事?莫过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科研人合作成为创业者,莫过于从遥远的东北老家来到徐州创业成立公司。

从2018年公司运营以来,王禹他们在做的事一直没变过,就是持续开展空气质量解决方案的开创性研究。

将目光转回厂房内的那几条生产线。2018年,瞄准室内空间净化领域,艾易西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作建设了首条干式气相过滤材料生产线。

难题随之而来。这条年产800吨的生产线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经过半年左右的改造调整,产线从年产800吨提升到年产1500吨,已到达产能极限。于是团队立即加紧研发更高产高效的立体产线,随着新产线的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产能不足问题。

遇见问题,换个思路很重要。这时在市场方面,王禹带领团队也因应用场景单一遭遇瓶颈。他们通过市场调研走访后加大研发测试投入,将市场目光扩展到对市政异味控制、餐饮异味治理等领域的研究,做出适应不同场景的材料,得到良好的市场反应。

2021年,由艾易西自主研发设计的年产10000吨的气相过滤媒介全自动立体化生产线建成投产,产品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如今,艾易西已成长为专业从事高分子气相净化材料制造的综合型环保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43项,研发出的气相净化过滤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高端过滤材料的国产化替代。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效益。

“坚持科技创新,没有什么不可能。”王禹这样总结,未来,企业也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制造出更多满足百姓需求、助力各行业发展需要的新产品,坚定不移走自主研发之路,助力泉山加快创新发展的步伐。

坚守深耕 本土企业茁壮成长

泉山区泉新路上,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内,徐州芒旭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闫皓在办公室静静浏览行业资讯,思考软件平台如何进一步开发升级。和到处跑业务、参加展会相比,他更多时候喜欢默默做事。

沉住气,慢慢做成一件事。闫皓表示,自己很喜欢这种“孤独坚守”后的厚积薄发,毕竟从事软件开发行业,就需要做好高投入、长周期、低回报的心理准备。

虽然是2016年才成立的徐州芒旭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但早在闫皓2004年大学毕业时,他就已经开始创业。

大学毕业后先做互联网,之后陆续又尝试过很多行业,走过十多年创业路后,闫皓的事业已小有成就。

但他没有“躺平”过日子,而是选择在IT创业占比较低的家乡徐州继续坚守,他选择将积累的资金投入软件开发,这一次,他决定专注深耕高等教育行业。

高等教育行业,面向的客户都是教育领域的专家,必须用过硬的技术与服务来说话,这意味着要投入足够的专注和耐心。

“客户基本都是高校老师,他们的想法会给你很大的启发,会引导你去坚持创新,做出更优质的产品。”闫皓说。

只有不怕困难,才能踏上进阶之路。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如今闫皓的那些坚守,反而积累转化成公司为本土数字化转型服务的优势。

凭借8年的深厚行业经验和服务过100多家高校的丰富实践,徐州芒旭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已形成强大的技术实力,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拥有47项独立知识产权,正积极推动教育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未来,我们将立足本土企业优势,依托江苏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教育资源进行校企联合,打造开放共享互动协作的教育生态系统。”作为土生土长的徐州人,闫皓有着深深的家乡情怀。他表示,将努力工作、建功立业,回报故乡徐州和广大合作者的厚爱。

从“新”出发 创新生态引凤来

和“老徐州人”闫皓不同,同样作为在徐创业者的徐州爱湾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及徐州爱湾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琼琼来自湖北。

虽然刚来徐州一年,她却融入得非常好。“能够这么快地融入,离不开我们的落户地泉山区,从注册开始就给了我们全方位‘保姆式’的服务。”

爱湾医学集团是国内首家聚焦代谢及基因组学的企业,结合代谢与基因贯穿组学的应用优势,对疾病进行精准诊断。作为临床应用的领创者,其全球首创了泌尿系统结石代谢评估及风险预测项目,解决了临床痛点。2023年,爱湾医学集团将总部从深圳迁到了泉山经济开发区,并成立徐州爱湾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很多人都问,你们在深圳发展得那么好,为什么要来徐州?”王琼琼主动抛出了这一问题,在她心里,答案早已明晰。

二次创业,爱湾医学选择在泉山从“新”出发。在王琼琼看来,除了政府在政策、项目上的支持,还有很多暖心的细节。

“我们公司的高管过来,泉山经济开发区立刻为我们安排人才公寓,对于我们申请获批的江苏省院士工作站,也将给予补贴,这些对我们都是莫大的鼓励。”王琼琼说,徐州拥有丰富的医疗、人才资源,还有良好的创新生态,未来也会是育苗高地。

在医药行业从业十几年的王琼琼,有丰富的带领团队经验,对于这次来到徐州创业,她充满信心,“相信我们的检测产品将不断研发优化,团队也将越来越壮大。未来争取在最短时间让公司发展蒸蒸日上,做到‘立足泉山,花开徐州,果接淮海,辐射全国’,以组学数据创新精准诊疗,共同推动组学造福人类,用科技守护人类生命健康。”

向“新”而进,泉山大地正涌动起澎湃“新”潮。

相信未来,随着创新活力的加速迸发,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在泉山,将会有更多企业创新发展的故事接连上演,不断夯实发展的底气,为泉山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