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贡献”为全球荒漠化生态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6月17日是第三十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也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通过30周年纪念日。我国的宣传主题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6月18日人民网)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作为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内蒙古马鞍山林场、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甘肃八步沙林场、巴彦淖尔新华林场等地实地考察防沙治沙情况,多次对荒漠化防治、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等作出明确要求,推动建立比较完善的防沙治沙体系,不断提升荒漠化防治水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从漫天飞舞的黄沙到一望无际的绿荫,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打造全球荒漠生态治理“中国标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大“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推进科学化、规模化治沙,经过长期治理,我国重点工程区林草植被有效恢复,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沙化土地状况持续好转,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515万亩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000万亩。土地沙化程度持续减轻,重度和极重度比重由2004年的74.1%下降到2019年的62.3%。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抑制,2019年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风蚀总量较2000年下降约40%。近10年来,北方地区春季年均发生9.2次沙尘天气过程,与近30年同期年均12.5次相比,呈现次数减少、强度减弱的趋势。绿色惠民成效明显,沙区生态持续改善,农田防护林网有效保护4.5亿亩农田,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
贡献全球荒漠生态治理“中国方案”。防治荒漠化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许。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之一,自1997年《公约》对我国生效以来,我国切实履行《公约》义务,积极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进程,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三北”工程成功实践,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与此同时,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中国积极推动防沙治沙国际合作,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让中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先进经验与技术惠及更多国家。比如,中国与《公约》秘书处联合在中国建立国际培训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在蒙古国、中亚、非洲等建立了治沙示范基地,加强对亚非国家的技术与项目支持,定期开展荒漠化管理和技术培训,先后举办9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向世界推广分享荒漠化防治技术和经验。我国已从荒漠化防治的探索者,成长为全球荒漠化防治事业的重要推动者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引领者。
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事关我国生态安全。防沙治沙,加强荒漠化综合治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新时代,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实际行动,构建荒漠化综合治理新格局。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持之以恒抓好防沙治沙工作,不断创新完善治沙模式,一定能创造更多防沙治沙新奇迹,让美丽中国绿意更浓、成色更足,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中国方案。(徐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