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碧波三千 十年润泽千万家
2024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10周年。记者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了解到,截至12日15时20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向北京输水达到1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600万,水质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及以上。(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
浩浩南水,奔流北上,作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不只打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浇灌了经济命脉和民生命脉,也丰润了华北地区赖以维系的生态线,唤醒了北方的河流和大地。
一泓清水永续北送,千里碧波润泽万家。巍巍华夏,东低西高,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我国由于地域辽阔且地形复杂以及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等特点,造成水资源分布悬殊,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耕地只占全国的36%,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0%。在南北水资源差异巨大的情况下,南水北调工程应运而生。2002年12月23日,经过长达50年的勘测、规划、设计、论证,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明确了“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总体格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3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输水645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08亿,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千里之水,行之不易。要持续构建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全社会共建节约用水体系,让节水理念成为全民共识,让南水北调工程的价值最大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存水”加“补水”,持续提升地面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能力。华北地区资源性缺水严重,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过度开采频繁。近年来,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支撑下,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和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地面水源上,北京的五大河流时隔26年后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连续三年贯通入海,有水河长较十年前增加了464公里;同时,利用南水北调配套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反向输水,累计向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大宁调蓄水库、十三陵水库等存蓄水量约8亿立方米,努力将运送至北京的“南水”充分“存”起来。地下水源上,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95米,河北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位回升1.41米,利用跨越千里而来的“南水”将地下水“补”回去。藏水于库、藏水于地,“南水北调”工程不断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为沿线地区的互利共赢、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充沛的“水动能”。
厚植绿色发展底色,筑起“南水北调”牢不可破的生态屏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展任何工程都要首先保护好生态环境,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十四五”以来,河南南阳市完成退耕还林2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6平方公里,完成石漠化治理57.06万亩,为南水北调提供了重要的水质环境支撑;山东先后向南四湖、东平湖、济南市生态补水7.37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区域水生态环境。随着“奔涌”北上的一泓清水,南水北调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江河交汇间铸就了前无古人的生态工程。
横跨千万里,清水润民心。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这个新的起点上,要充分发挥“南水”力量,全面优化水源配置,贯彻节水理念,涵养生态环境,全力推进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吴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