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巡河我快乐
卷起裤脚,拨开野草,沿着老房亭河河道一侧近距离观察河水变化,对沿河的排水口挨个进行检查,又一次巡河之行开始了。从事环保工作6年,这是我工作中的常态之一。
“你不是综合业务科的吗?怎么天天去巡河?”这是别人初次了解我的工作后,常常会发出的疑问。
的确,综合业务科主要负责对接市局9个处室的具体业务,负责辖区43家排污许可企业的发证、变更、延续,企业的咨询、培训、安全检查等,巡河并不是必要的工作内容。
但在日常业务对接中,我发现线上沟通往往难以充分传达信息。特别是在水生态治理领域,唯有深入现场方能洞悉实情。因而,巡河成了我的工作习惯。
每天下班后,我总要到河边巡查一番,才能安心回家。对辖区内的三八河、老房亭河、琅溪河、闫河及支流等重点河道,我每个月都会巡查一遍。虽然每次巡河后不是裤管挂满苍耳就是鞋子粘满淤泥,但这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钱”。
近年来,我局全力推进入河排口排查工作,通过资料溯源、人工溯源、技术溯源相结合的方式,对超标排口实施“一口一策”,大力推进排口规范化整治。截至2023年底,已完成180余个入河排污口的整治任务。
在初次排查中,我发现有十个排水口被判定为生活污水直排口,计划进行封堵。但它们均位于老城区,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我直觉认为可能存在误判。
为此,我联系了负责排查的第三方团队,并利用周末时间,与他们再一次进行实地核查。经过详细核查,确认了十个排水口中有八个是雨水口,不能封堵,否则会影响相应区域的正常雨水排放。
坚持巡河让我认识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也让我亲眼见证了云龙区生态环境的显著变化。
奎河经过3年多的综合整治,已旧貌换新颜,向徐州人民兑现了岸绿、景美、水清、河净的承诺。
故黄河从Ⅳ类水提至Ⅲ类水,成为吸引市民驻足的生态文化长廊。
闫河水质达标,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Ⅳ类,巡河时我遇到的钓鱼人都变多了。
在城乡交织的脉络里穿梭,耳畔的鸟鸣越来越多,头顶的绿荫越来越浓,沿路的河水越来越清……看着日益变好的生态环境,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和快乐。
本报记者 李莎莎 整理
■记者手记
建设『无废城市』,于细微处见真功
吴云
从101家产废单位纳入江苏省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到100个无废家庭的创建,从翠屏山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治理到金陵山宕口的生态修复,从城市到园区、工厂、学校、家庭,从末端治理到各行业领域的源头减量,云龙区将“无废城市”作为一种城市管理理念,在细微之处显露出无废治理的真功。
如果把城市看作人体,那么社区、学校、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每个个体都可以看成是细胞。细胞,正从一个生物学概念,变为探索城市治理的最新切入口。云龙生态环境局在2022年创建100家无废家庭,2023年又创建40个无废细胞,面向社区、家庭、机关、企业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培育无废办公、生活理念,让“无废”这个看似庞大、遥远的目标,逐渐化解为人们日常触手可及的微小改变,构建政府、企业、群众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
“无废城市”建设一头连着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头连着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具体举措。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云龙生态环境局坚定做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动者和践行者,不断深化“无废城市”建设,为“美丽云龙”筑基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