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传承扎根校园
|
本报记者 张雷
活字印刷、剪纸、拓印、扎染……别具一格的非遗展示,吸引着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
糖葫芦、豆浆豆脑……各具特色的美食,让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收获喜悦;
中国鼓、舞龙舞狮、快板、舞蹈……精彩的文艺演出,将活动现场氛围拉满。
初夏时节,繁花锦绣,贾汪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夏桥校区“文化浸润 非遗花开”校园非遗艺术节如约而至。5月30日一大早,迎着东升的太阳,孩子们像鸟儿一样,从四面八方“飞”到了学校,让绿意盎然的校园一下子热闹起来。
非遗展示亮点频出
上午8点不到,一个个非遗展示摊位早早地在校园“摆摊”了,佩戴红领巾的小小解说员用洪亮而又富有感情的声音,从名称、起源、寓意、制作工艺、传承等方面介绍了各自摊位上的非遗作品,吸引着学生和家长驻足观赏。
在拓印展区,学生们小心翼翼地将宣纸铺在刻板上,用拓包轻轻蘸取墨汁均匀地拓在宣纸上。墨水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与雕刻纹理相融合。随着拓包的一次次按压,刻板上的文字和图案逐渐在纸张上浮现。
在团扇展区,各式各样的团扇,每一把扇面上的图案和色彩既传统又富有创意,让人领略到团扇艺术的独特魅力。
脸谱展区则汇聚了多种经典戏曲角色的脸谱,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生动展现了戏曲文化的魅力。
面塑展区,形态各异的面塑作品栩栩如生,从可爱的小动物到精致的古代人物,仿佛将人们带入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在剪纸和年画展区,学生们一手拿着红纸,一手握着剪刀,不一会儿,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便呈现在观众面前。一幅幅色彩斑斓、充满寓意的年画,涵盖民俗故事、山水风光等题材,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意义。
一扎一染,一蓝一白,是色彩间的碰撞与晕染。在扎染展区,大家不仅能近距离欣赏到扎染的魅力,还目睹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时尚盛宴——孩子们身着由扎染布料精心制作的时装,进行了一场炫酷的模特走秀。
在传统美食摊位上,学生们变身“小厨师”,在自己的展区前精心制作美食,身旁“小迎宾员”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吸引了众多的“食客”,热闹的校园里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
“参加今天的活动,我很开心。”该校五年级(3)班学生刘天爱说,不仅近距离领略了非遗之美,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活动中,刘天爱还担任了小小解说员,“认真对待每一次讲解,把非遗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
文艺演出精彩纷呈
8点30分,伴随着欢乐的鼓声,“文化浸润 非遗花开”校园非遗艺术节演出拉开帷幕。
“听我中国鼓,龙在腾飞凤在舞;擂我中国鼓,震天震海震山谷”。同学们身着鲜艳的服装,在舞台上尽情舞动,展现出了蓬勃的朝气和活力。传统艺术“变脸”,疾如风、快如电,红脸、黄脸、绿脸、蓝脸……一张张脸谱瞬间变换,配合着独特的舞步,现场掌声雷动。
是雄狮,必能驰骋天地;是金龙,就该龙腾四海。龙腾狮跃进校园,英姿勃发恰少年。孩子们舞动着祥龙,时而游走,时而翻腾。随后,四只活泼可爱的小狮子闪亮登场,时而嬉戏,时而追逐,展现了满满的快乐和幸福。
竹韵铿锵起落间,余音绕梁奏和弦。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啸雷霆天地间。诗词歌赋打快板,传统文化进校园。在音符的轻跃中,身姿翩翩起舞,用舞蹈述说心中的激动。舞台上的每一个转身,都是对生活的热爱。舞动童趣,跳出精彩,整场演出展示了学生们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
歌声与微笑同在,青春与快乐同行。“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受到了熏陶,感受了快乐,享受了亲情,体验了成功,获得了自信……孩子们精心准备节目,开心地表演,明朗而清澈的音符,不经意间拨动心弦,为校园增添了无限的色彩。”贾汪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夏桥校区副校长高继红说。
非遗进校园添活力
精彩纷呈的节目让人目不暇接,非遗艺术的魅力在这一刻尽情绽放。校园非遗艺术节虽已落下帷幕,但艺术的种子已经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近年来,贾汪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夏桥校区积极落实“双减”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我校深耕卓越课程设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进课堂,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就能学习到我国优秀的非遗文化,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贾汪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夏桥校区副校长朱玉芳介绍,书法延时课上,一支笔,一页纸,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写的是字,悟的是理,养的是德,修的是身;美术延时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贴近儿童特性的儿童画为先导,让初识美术的孩子可以轻松、快乐地绘画;让琴棋书画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走进校园,利用校园广播站、板报、古文诵读比赛等载体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传承非遗文化过程中,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贾汪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夏桥校区校长王文启表示,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拓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根据非遗项目特点,结合学校教育教学规划,形成合理、系统的发展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同时,树立可持续教学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建立长效机制,将学校非遗教学优势项目打造成为学校文化名片,朝着优质化、品牌化方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