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向“新”而行 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本报记者 郑微
近年来,徐州持续推进全市产改工作深化提质,不断提升广大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高质量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徐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围绕加快建设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这一主线,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深化,聚焦国有企业、非公企业、产业集群分类施策,在全省率先推出三个工作清单,通过产改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不断激活广大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潜力,为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
思想引领
坚定不移跟党走
睢宁县创新推出“红新直播间”,成立“新新红色宣讲团”,聘任12名“红色麦克风”,举办报告会、交流会50余场。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联合选派101名党工建指导员深入开发园区、产改重点企业,先后指导帮助建立企业党组织1451个、建立工会组织1538个、新发展产业工人党员1120人、新发展工会会员13.27万余人。徐州推荐评选的各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产业工人占44.7%,比去年提高21.2%。全市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宣讲活动2600余场次,覆盖产业工人60余万人次……近年来,徐州产业工人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
今年,徐州产改工作将持续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创新教育方式,丰富宣讲内容,筑牢产业工人与党同心、跟党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组织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深化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劳动创造幸福”等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持续深化“劳模工匠进校园 思政教师进企业”活动,组织开展宣讲不少于100场次。扎实开展“网聚职工正能量 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活动,走好网上群众工作路线。坚持把党建贯穿产改全过程各方面,深入开展产业链党建培育工作,编制产业核心人才库和紧缺人才图谱,培育本土产业人才和重点行业人才300名以上。推动将产改纳入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要点、党组织书记履职清单、党委巡察事项、高质量发展考核等重要内容。持续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双创双提升”工程,加大工作室党支部建设力度。
产教融合
多措并举铸工匠
“这几年,我们通过建‘五星之家’,育‘国源工匠’,不断提升职工成就感、获得感,真正把企业打造成产业工人的‘加油站’‘孵化器’‘幸福港’。”徐州国源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文喜高兴地说。
近年来,徐州依托徐州工匠学院、十大产业工人技能实训基地等,构建“工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在推进产教融合办学、传承绝技绝活、孵化培育技能型人才上持续发力。新沂市获批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17家,市级研发平台70家,数量位居徐州前列。徐工集团以全生命周期理念锻造产业工人“金工匠”,推动产业工人从“徒”到“工”到“匠”再到“金工匠”成长提升,目前,高技能人才已占集团产业工人总数的64.8%。
今年,徐州产改工作将围绕培育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主线,深化产教融合试点企业培育,鼓励各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有效供给。争取产教融合专项资金4000万元,建设4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10个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6个企业学院项目和2个职业集团项目,加快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引导专家进园区解决企业难题,开展“引进来、走出去”等小分队专题对接活动100场次。继续深化劳模工匠产业导师“薪火工程”,加快劳模工匠导师孵化站和劳模工匠导师校园工作室协同建设步伐。
在加快产业工人培养方面,实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着力构建多层次工匠人才培育体系。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4万人次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9000名以上,新增数字经济类技能人才7800名。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培训提高产业工人技能技术,培育企业新型学徒2100人以上、市“英才名匠”产业人才培训1000人以上、产业工人技能实训1000人以上、帮助2000名产业工人提升学历层次。组织“劳模工匠助企行”行动,开展技术帮扶、技能培训、名师带徒等活动不少于30场次,助力1000人次提升技能水平。
在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方面,徐州将持续深入开展“建功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聚焦培育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全市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不少于60场次,带动各行业开展各类竞赛不少于1000场次。广泛组织开展“彭城工匠”职业技能竞赛,规范工作流程,加强队伍建设,探索赛制改革,切实提高竞赛质量和水平。逐步推行“一赛双证”模式,对于专项竞赛获奖选手申报职称和技能等级予以优待,推动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畅通高技能人才专业职称申报“快速通道”。健全职工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将群众性创新活动纳入企业研发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兑现各类奖补资金。探索在车间、生产线和创新项目上创建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不少于1200家,推动创新工作室联盟化发展,培育选树一批全国、省、市示范性工作室,完成创新成果不少于50项。
维权服务
用心用情办实事
当前,徐矿集团实施“十大再提升”计划,完善产业工人工资支付、能级工资增长、奖励激励补助等机制,产业工人平均工资增速达10%以上。
从劳务派遣工到全国劳动模范,从普通工人到机电维护大拿再到副科级管理干部、企业党委中心组成员……张双楼煤矿综采二区煤机维护员马奔目前享受正处级工资基薪待遇,实现了人生和职业的“多级跳”。对此,马奔内心充满感激,“一个普通的农村娃成长为一名有技术、有收入、有荣誉的产业工人,我感到非常荣幸,是党的好政策让我成长。”
今年,徐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举办全市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持续开展集体协商示范企业(行业)选树,促进协商效能提升。推动企业健全“新八级工”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在设有高级技师的职业(工种)中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技术职务(岗位),推进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评聘工作。推广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完善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薪酬激励体系,形成一批创新创效实践成果和优秀案例。加强女职工特殊保护专项集体协商。
深化企业民主管理“推五全促三化”行动,探索新就业形态民主协商新模式,加强区域性、行业性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推动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民主管理建制率达到100%,百人以上非公有制企业民主管理建制率达到90%以上,小微非公企业实现“行业覆盖、区域兜底”,民主管理建制率达到80%以上。推进新就业形态企业和行业民主管理建制扩面,指导推动平台企业、行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协商恳谈,充分发挥民主管理在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持续深化“当好娘家人·情暖职工心”为职工群众办实事活动,用心用情为产业工人办实事解难事。成立徐州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行业联合会,广泛开展暖“新”活动,为1万名产业工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赠送互助保障,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和维权服务一体化工作格局。加大“工会驿站”“司机之家”等阵地建设,提高站点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实现网上地图一键导航直达。落实徐州市职工困难临时救助办法,根据产业工人困难程度和不同需求,实施分类精准帮扶。举办“会聚良缘·牵手未来”职工联谊活动,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举办“工惠就业·职等你来”系列公益招聘会,倡导用人单位为产业工人子女提供托管服务,解决产业工人特别是困难产业工人家庭子女上学难、就业难问题。深化“与法治同行·为劳动护航”法律宣传教育、“法律服务企业行”等系列活动,推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网络化、实体化建设,常态化开展职工队伍稳定风险隐患排查,深入推进劳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确保产业工人队伍和谐稳定。
统筹资源
“四向四联”聚合力
去年,全市产改工作以产改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工人为主角,创新采取“四向四联”工作举措,确保全市767家重点产改企业改革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全面协调发展,构建了立体式、网格化的产改布局和试点体系,推动全市产改工作改深做细、提质增效。创新建立“互联网+”产改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政策双向直达、信息一键传报、管理全时在线,所有产改企业全部上网入库,以“任务库”明确产改目标任务,以“打卡积分”实现各地各企业产改工作进展可视化,全年收到企业打卡申请3789条,促进了企业主体作用发挥。
2024年,徐州将分类推进国有企业、非公企业、产业集群产改工作,采取重点工作与自选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突出发挥国有企业示范作用,积极推动国有企业产改持续深化,认真总结推广国有企业产改工作经验,带动更多国有企业参与产改。充分激活非公企业改革动力,坚持党建引领、工建产改融合发展,通过现场观摩、建立联系点、派出指导员等方式,帮助非公企业克服难题、增强动力,推动非公企业和新建企业产改工作。着力扩大产业集群特色效应,聚焦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系统谋划推进产业集群产改工作,总结推广丰县电动车产业、邳州木制品行业、徐州经开区凤凰湾电子信息产业等产业集群产改特色经验,形成徐州产业集群产改工作图谱和特色亮点。提请市人大出台《关于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决定》,推动产改工作在企业落地见效。
持续落实产改“四向四联”工作机制,抓好主体作用发挥、落实产改政策、整合利用资源、培育选树典型、总结宣传经验五项重点任务。坚持横向联合实施,推进年度产改重点项目落实,组织成员单位联合开展产改工作督查评价。坚持靶向联动赋能,推动产改企业数字化连通“微工会”服务平台,让基层产业工人需求直达上级工会、工会服务直达企业和产业工人,全年连通上线产改企业不少于700家。坚持多向联袂宣传产改工作成效,进一步浓厚改革氛围。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