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快哉徐州,且以诗意共远方

2024-05-07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4-05-07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回龙窝。
游客在徐州博物馆欣赏西汉陶俑。
黄楼。

本报记者 张瑾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至2023年9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

文章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传承文化不是要简单复古,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贤者之乐,快哉此风”。900多年前,北宋文豪苏轼在徐州写下这诗句,徐州因此而有了座“快哉亭”。900多年后,徐州以“快哉徐州”为文旅品牌,在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中,用“更新”的城市,创造更美的生活。

时光流转中,诗带人们去远方,古老而年轻的徐州,在文脉传承中歌唱。

考古中读徐州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物考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4月17日,春水汤汤,花木葳蕤,在云龙湖畔的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北馆,随着馆外汉阙上的红布被揭开,“徐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正式成立。

独立建制后的研究所,承担着徐州地面文物保护和地下文物考古发掘两大职责。新的使命在肩,研究所所长刘照建深感“考古人身上的担子沉甸甸”。

与众人合过影后,刘照建在新的办公场所、汉画像石环绕的汉式庭院中打开思绪:“回忆徐州的现代考古,从1952年茅村汉画像石墓为发端,在一代代考古人的手铲之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串联地域文明的起源,还原城市发展的轨迹。”

“作为古九州之一,徐州的考古发现,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刘照建介绍,“从上世纪50年代起,考古人员在新沂嶂山镇切岭工程发现了古动物化石,在邳县多地的河床沙层中发现古象化石、纳玛象牙化石,为研究徐州地区更新世以前的古地理、古气候提供了依据。”

在邳州博物馆的一楼大厅,赫然入目的是镇馆之宝——两根3米多长的纳玛象牙化石。它们是邳州大地距今20-30万年前,林密水丰环境中生存的庞然大物的孑遗。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是时光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说起两根象牙化石的发现,还有一番曲折。

1989年冬,当时的邳县西泇河正在施工,县博物馆馆长陈永清每周都骑着自行车去调查。这年12月,陈永清在走访时听说有人收购“龙骨”,急忙跟着知情人进了工棚。只见一根巨大的象牙化石横放在4张床铺上,围观的人们正商量着如何高价卖给药材商贩。

“地下文物归国家所有,不能买卖。”陈永清按捺住内心的惊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将之收归国有。

徐州史前文化重点分布在邳州西北和新沂南部区域。徐州博物馆主陈列楼通史馆“东方唱晓”单元,以大墩子、刘林、梁王城、花厅遗址文物陈列为主线。打磨光滑的斧、刀、矢、针,带柄的陶器、壶、罐、钵,驻留着5000年前黄淮流域大汶口文化的文明进程。

“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新成立的徐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将“徐州的史前考古”列入重要议程——

重新梳理新沂花厅遗址文化内涵及时空分布范围,系统探索大墩子、刘林遗址文化渊源,揭示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交流、碰撞之关系,全面阐释徐州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作用。

徐州地理襟要南北,作为汉家帝王之乡,两汉时的经济文化发达,分封在此的两汉13代刘姓楚王、5代彭城王,在徐州营建了庞大的陵寝。徐州出土的两汉遗存,更是徐州博物馆的重要支撑。此外,北朝陶俑、隋唐铜镜、宋元青瓷、明清城下城……埋藏在徐州大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博物馆这部“大书”,向人们深度展示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

经过徐州数代文保工作者的努力,为人们了解城市历史、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加强地域文明研究成果转化,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展现新担当”,徐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人牢记使命,凝聚共识,在历史的书页中矢志耕耘。

城市更新,生活更好

4月27日,市中心商圈的文庙盛大开街。这是徐州文脉传承工程彭城七里建设的阶段性重大成果。

茶香汉乐、千年之舞、汉礼华章……开街当日设置的《穿越·对话》主题演艺,以汉乐、汉舞、汉服、汉礼等文化元素的精彩演绎,展现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传承、碰撞、融合,彰显徐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

彭城七里是贯穿徐州老城区南北的历史文化轴,北起故黄河、彭城广场,南至云龙山,是古彭城历史遗迹和文化街区的集聚地。

“彭城”是徐州的别称,“七”代表这条轴线全长7华里、更新片区面积7平方公里、划分为7个更新单元。“里”不仅是长度单位,还有居住片区、街巷、故乡的含义,彰显了城市更新中以片区为改造单元、以人为本的理念。

翻开清代同治《徐州府志》舆地图,徐州府城呈半圆形,从“府署”至“南门”的中轴线,即现在的彭城七里核心段。

地处黄泛区的徐州,历史上洪水频繁淹城。在彭城七里这条市中心的中轴线周边,自上世纪80年代起,人们在建设施工时屡屡邂逅地下的前朝古城。考古人员在不同深度的文化层发现了被黄土湮埋的清代街道、明代石碑、汉代水井……

怎样对待这些穿越而来的历史现场?

徐州一盘棋抓好规划建设,在城市更新中赓续历史文脉,沿彭城七里建成开放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徐州城墙博物馆、文庙街区等,让历史遗存融入城市空间,接续现代文明,焕发古城新风采。

在城下城遗址博物馆门厅的上方,有一枚红底白字的印章十分醒目,其上的“彭城”二字,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彭城”称谓。它来自于市中心文庙地下城遗址10米之下,刻在春秋战国至西汉早期文化层中的一个陶钵之上,字迹清晰如昨。

“徐州整个古城有非常强的城市文脉架构,凝聚了徐州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徐州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正功言及家乡,爱之心切。

回龙窝是彭城七里沿线早于文庙开发的另一个文化街区,是冯正功团队接手徐州的第一个改造项目。项目通过景观设计,将老城墙、城门、现代建筑等重要历史遗迹串联起来,让历史元素融入到当代徐州的城市空间之中,在沧桑中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

“听一首民谣,喝一杯好酒,说一个故事”。4月的春风中,回龙窝又新开了一家酒吧,没有繁复的装修,简约的氛围感满满。每到夜晚,人们围着U形舞台上的歌手而坐,在动人的吉他声中,放空自己,享受慢生活的欢愉。

实施城市更新,是徐州推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一个个正在实施的惠民项目,不断创造着更好的生活:

调整土城小区西侧彭城南路出入口为人行出入口,增设南侧和平路出入口及东南侧土城巷出入口,确保在彭城南路不再通车的情况下满足车行需求;

拆除石磊小区违章建筑,设置便民服务设施,打通地块内部的车行动线,新建停车楼,梳理楼间地面停车,增设停车位;

沿南北历史文脉主轴线,合理利用碎片式城市公共空间,关注民生需求,在打造景观节点的同时,增加文化属性和公共服务功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良好的绿色慢行体验……

将历史与周边建筑、环境充分融合对话,在未来愿景中展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彭城七里的城市更新,正在向人们徐徐展开一幅美丽的画卷。

快哉亭前快哉风

1905年初春,徐州城东南隅快哉亭的游廊前,留下一张“铜山书画研究会”成立的合影。这是“彭城画派”成员第一次昭示世人。此照片由合影中的殷淦的孙子殷志强保存至今。

“贤者之乐,快哉此风”。900多年前,北宋文豪苏轼在徐州任知州两年,写下《快哉此风赋》。徐州以“快哉徐州”作为城市文旅宣传语“品两汉文化,赏山水美景;游快乐徐州,享惬意生活”的精神内核,连接古今,注解当下。

“快哉徐州”一词,既反映了徐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徐州人豪爽、热情的性格,又将徐州丰厚的人文底蕴生动、感性、接地气地呈现出来。

“快哉徐州”如何能没有快哉亭?“尽快修缮开放快哉亭,叫响快哉徐州文旅品牌。”2022年底,云龙区政协委员岳凯以提案的形式吁请早日修缮开放快哉亭,“快哉亭文化内涵深厚、故事脉络清晰。从清末至今,快哉亭和快哉亭公园成为承载徐州特色文化和记忆的特殊载体,服务着徐州居民的文化生活。”

作为一项徐州城市更新的重点工程,改造后的快哉亭于5月1日如期开放。假期期间,众多市民、游客来此一睹城市文化地标新貌,感受绵长悠远的古城文脉。

快哉亭原称奎楼,与彭祖楼、霸王楼、黄楼、燕子楼并称徐州“五楼”。1984年,快哉亭在原址重建。此次修缮一新的快哉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快哉亭的风貌,白墙、青瓦,东西廊亭环绕,茂盛的银杏树、白皮松错落有致。

“快哉亭”紧邻地铁2号线入口,交通便捷,周边环境优越。随着快哉亭公园二期工程的推进,这里将和户部山景区、回龙窝景区连点成片,扩大由彭城七里延伸而来的文旅商融合版图。

今年的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新动能”。徐州多方推动文旅融合,持续放大“国潮汉风”文旅品牌影响力,激发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

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秉持丰厚的城市文化资源,徐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更多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在快哉风中活起来、传下去。

全方位挖掘徐州“三宝”——历史人文之宝、山水风光之宝、美食佳肴之宝,4月15日启动的“徐州寻宝季”文旅消费推广系列活动,将推出105项重点活动、40余项促销惠民措施,持续擦亮“国潮汉风”汉文化品牌和“快哉徐州”城市文旅品牌。

立体化呈现多彩徐州,吸引八方游客来品尝徐州美食,感受两汉文化,欣赏山水美景,体验休闲生活,快哉;在“快哉徐州”小程序上定位热门景区、民宿酒店、特色美食,规划出行,实现无障碍“游徐州”,快哉。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用户思维,把城市作为“产品”,当好城市文旅形象的“策划官”和“运营商”,于“五一”假期前召开的全市文旅市场发展工作推进会,周密部署徐州“五一”假期文旅市场保障工作,对全市文旅事业再审视、再谋划,持续推动文旅市场“长红”发展。

如何将当下“流量”变为城市发展的“留量”?面对当前的文旅大考,徐州各界融汇各方力量,深度挖掘文化内核,不断完善文旅服务,正在让“诗和远方”的文化徐州、烟火徐州,成为四方游客乐于追寻的“别处生活”。

■记者手记

文旅融合,不负诗和远方

张瑾

现代旅游,人们最需要怎样的体验?有调查显示,“获得积极的情绪价值”“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氛围”“体验城市的特色美食”排在前三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和旅游从来相伴相随。出游是人们的基本刚需,文旅业是各地发展经济的抓手。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消费新需求,便是抓住了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从“名川大山”“文物古迹”到“人间烟火”“市井小食”,徐州凝练独特人文,用“金字招牌”的汉文化讲述城市故事,用“苏徐州”的快哉风营造情感共振的城市人文氛围,让徐州成为频频登上文旅“网红”榜的打卡地。

一年四季光景各异,每个季节都值得出游。徐州向游客提供充满文化含量的旅游项目以及让游客眼前一亮的文旅新业态,优化政策环境,解决堵点难点,推动产业融合,建好平台载体,加大惠民力度……诗带人们去远方,远方又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孕育出新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