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享受沉浸式阅读的快乐
|
本报记者 王艺宸
日前,市教育局公布并表彰了2023年第二批“江苏省书香校园建设示范点”名单,大马路小学光荣上榜。
最是书香能致远。走进大马路小学,这里宛如一座巨大的“图书馆”:校图书馆和校阅览室为师生们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长廊、阅读橱窗、书香阅报栏、开放式图书角、电子借阅图书角等让师生们随处可以尽享读书之乐。
大马路小学坚持“时时都是阅读之时,处处皆是阅读之地”,全方位营造适合学生阅读的时空场域,形成“学习与生活、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全学科阅读场域,让学生享受到沉浸式阅读的快乐。
营造温馨氛围 让书籍主动“走入”师生生活
文化墙、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站、走廊……行走在校园里,处处可以看到宣传阅读的海报、标语等。“我们围绕‘书香’对学校内部进行设计,形成了‘放眼有经典,举目见人文,处处飘书香’的校园格局。”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还设定晨读晚诵、读书节,给普通的日子赋予书香气,让读书有氛围,有仪式感。
当学校变成了书的海洋,不被书籍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大马路小学将图书室里的书“请”出来,通过建书架、书橱、书壁、书柜,让书“漂流”在学校的每一个空间,存放于校园的各个角落,让书主动进入师生视野,与师生不期而遇,让师生能够随手可拿、随地可取、随时可读。
没有读书活动,就没有书香校园的有效构建、师生阅读的积极推动。学校通过书香班级评比、读书人物评选、阅读之星命名、读书沙龙、师生共读等活动,让师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认识到阅读的意义,感受到阅读的价值,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全学科推进 构建整体阅读课程框架
全学科阅读的推进,更强调要打破阅读只从属于语文学科的局限。大马路小学变单一的语文学科阅读为全学科阅读,整体构建阅读课程体系。
教师以学科组为单位,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科特点、学段特点,基于学科教材,适度关联其他学科,精心选择阅读内容,拓展阅读书目,推荐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同时,以寒暑假阅读书目为补充。
例如,语文学科推荐阅读儿童读物、中外文学作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注重课内课外的衔接,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数学学科推荐阅读数学绘本、数学故事,追溯数学名家的足迹;英语学科推荐阅读英语绘本、英语故事、英语小说,提升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科学学科推荐阅读介绍自然、科学现象原理的读物、科学家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从校内到校外 持续丰富深化阅读体验
博物馆里有什么?文物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大马路小学将徐州博物馆作为阅读拓展基地,打造了“博物馆”跨学科学习阅读课程。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不同朝代、不同类型的文物,组成不同专题的研究小组,以历史文物为载体,通过文本阅读与想象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只是该校积极拓宽学生阅读空间的一个缩影。大马路小学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社会资源,选择适和的阅读专题,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自发形成阅读生态圈,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体验中开展阅读活动,以此建立以学校为圆点、家庭为半径、社会为延展的阅读圈自组织。“阅读圈自组织使原本私人化的学生阅读行为转变成了志同道合的群体阅读圈,使阅读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此外,大马路小学十分重视家庭中的亲子阅读,积极介入,主动参与,让亲子阅读成为书香校园建设的辅助,使家长成为书香校园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学校与家庭的合力,让阅读空间从校园走入家庭,更易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希望学校、教师、家长携起手来,做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同行者与陪伴者,共建书香校园,共享成长喜悦。”大马路小学校长任焱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把书香校园建设作为重要的教育行动,为师生搭建读书平台,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阅读体验中不断形成,生命个体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