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发展新画卷
|
||
|
本报记者 张雷 通讯员 张艺馨
四月的贾汪,芬芳四溢,春意正浓。
一片片田野生机盎然,承载着丰收的希望;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绘出经济发展的“上升曲线”;一处处重点项目快马加鞭,按下施工建设“快进键”;一个个村庄成为靓丽景点,展现乡村振兴新底色……
近日,记者跟随徐州市“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贾汪区,这片开创了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崭新局面的大地上,正展现出更加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新气象。
生态立区,逐“绿”而行
站在徐州第一高峰——大洞山主峰(海拔361米),放眼望去,仿佛绿色的海洋:极目处远山如黛,郁郁葱葱;近身处芳草萋萋,花香怡人。万亩石榴园、万亩桃园、茱萸寺,如颗颗明珠,镶嵌其中。驱车前行,两侧整齐的公路林荫,田间成片的防护林网更是绿意连绵。
眼前的美景,让人难以想象,昔日遍布贾汪的大小山头共有283座,岩石裸露率曾高达50%。
为此,贾汪区积极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在荒山绿化、宕口治理上狠下功夫,通过“增绿提档”行动和两轮“进军荒山”计划,实施山林斑秃补植、山林林相改造等工程,在石头缝里种出的山林,抚平了“伤疤”,修复了“绿肺”功能。
“2020年以来,贾汪区对大洞山及其周边山体的部分斑秃地块和生态系统脆弱的侧柏纯林进行绿化补植、混交改造,修复面积1477亩,提升改造山林面积6883亩。”贾汪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10年来,贾汪累计完成绿化造林13.1万亩、荒山绿化2.7万亩,完成绿美村庄建设39个,先后获得省绿化造林先进县、森林管理先进县、国家绿化模范区等荣誉称号。
暮春时节,泛舟于潘安湖之上,但见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沿途草木葱茏,飞鸟蹁跹。
这里曾是徐州塌陷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恶劣的采煤塌陷区。2011年,贾汪区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在江苏省和徐州市的支持下,贾汪区以“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成功将潘安湖打造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首批十大湿地旅游示范基地,为徐州市拓展了更大的生态空间,也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地区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提供了典范。
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拉开了贾汪生态转型的大幕,督公湖、解忧湖、龙吟湖……一个个生态修复工程陆续完成,百年煤城荡涤掉煤灰,重现河流绕城、湖水映城、山水相融、人水相亲的“泉城”风采。
当前,贾汪林木覆盖率提升至31.32%,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6.13%,大洞山荒山绿化工程成为全国石灰质山体造林的样板工程;不牢河生态修复工程、清泉湖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工程等4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山水工程”。以潘安湖、大洞山为核心的“一湖一山”两大龙头板块,为成功构建起“核心景区引领、次级景区配套、中心城镇支撑、村落廊道连接”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产业强区,向“新”而起
走进位于徐州工业园区龙泰产业园的中电工研(徐州)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6台真空感应熔炼铸锭炉依次排开,密布的管网,蓄水罐、储气罐,加上各种压力表,绿色的主色调呈现了一种生态、环保的工业之美。
中电工研是国内首家钛系合金储氢装置量产制造企业,公司与中国有研科技集团下属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发钛系金属固态储氢材料、装置,具有安全、低压、高密度的优势特点,解决了氢气规模化存储的安全问题,处于国内和国际行业领先水平。产品应用于氢能化工储氢系统、氢储能电站、固态储氢加氢站、氢能船舶、工程机械等领域。
该公司车间主管吴童告诉记者,依托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的金属固态储氢技术,建设钛系高容量储氢材料生产线,年产金属储氢合金材料约2000吨,年组装1000 标准立方米金属固态储氢集成模块400台。项目全部投产后将成为国内钛锰系金属固态储氢材料市场产业化的唯一企业。
为更好地服务项目建设投产达效,徐州工业园区成立项目专班负责组织推进,提供精准化、全流程跟踪服务。“该项目自2023年1月开工建设后,我们便积极配合项目建设工作,紧盯前期手续、水电气配套工程、设备安装等每个时间节点,全力推动项目建设进度。”徐州工业园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效磊说,项目于2023年8月开始试生产,同年12月正式投产。目前,已实现60吨金属储氢合金、2台组装1000标准立方米金属固态储氢集成模块产能,预计2024年可达到产值1亿元。
招引落地科技含量更高的项目,是贾汪区狠抓产业壮筋骨,重抓产业接续替代,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缩影。
走进位于青山泉镇的智能制造产业园,道路纵横成网,现代化标准厂房鳞次栉比,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声不断,工人忙而有序……
“园区占地面积224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分两期进行,其中一期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工程机械、新能源产业;二期重点围绕医疗器械,小分子创新药集聚区、生物制药,总部经济产业。目前,入驻实体企业14家,总部经济企业180家。”青山泉镇人大主席厉洪宇介绍,“智能制造产业园是我区推动‘四区’并进全面转型跨重点打造的专业化园区之一,同时,青山泉镇工作专班坚持边建设边招商,边运营边服务,采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招商活动;组建专业物业管理团队,对入驻企业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
在徐州丰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回转支承生产车间内,生产计划、产品跟踪,一物一码、质量管控,只需工人简单数控就可轻松完成任务,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大幅提升了产品精密度和合格率。“我们通过对原有生产线进行更新换代,引进高新技术人才进行新品研发和工艺技术创新改造,目前产品性能更稳定,效率比原来提高了3倍。”该公司总经理李永博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公司拥有完备的生产体系,可年产回转支承产品30000套,是徐工集团的合作伙伴之一,主要产品有单排球式、双排球式、三排滚柱式等回转支承,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矿业机械等行业,产品型号覆盖各种标准与非标规格,公司产品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销售。
制造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稳。当前,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贾汪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三大主导产业,绿色多元产业结构初步形成。
旅游旺区,富民增收
在马庄香包文化大院内,绣娘们忙着赶制新品订单,穿针引线,填充定形,缝合装袋,一个个精美的香包便制作完成。昔日采煤塌陷地变身秀美潘安湖,手握香包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庄村吸纳就业3000余人,小香包变成了富民“大产业”。
在汴塘煎饼非遗体验馆,游客们一边了解煎饼制作技艺,一边体验美食制作过程。既好吃又有趣,实现“非遗+农文旅”的深度融合。“这里设计的各种场景,不仅体现了和煎饼有关的生活日常,而且容易勾起人们儿时的回忆,我觉得很有意思。”游客李先生说。
不只是香包和煎饼,近年来,贾汪区积极推动潘安湖鱼头、茱萸山地小公鸡、耿集草莓等特色产品实现品牌化、标准化发展,不断提升微度假旅游精品项目的打造,致力成为300余万徐州市区人的首选微度假旅游目的地。
在茱萸谷度假乐园,彩虹玻璃漂流、无动力乐园、房车营地、儿童主题酒店、木屋民宿等一系列新业态新产品的落地,让该乐园成为徐州及周边地区微度假旅游目的地之一。“目前,我们乐园的房车营地在‘五一’期间的预约已排满了。”该乐园营销经理赵法程高兴地说。
在贾汪风之谷景区,硕大的岩石峭壁让人震撼。“曾经,贾汪各山头树木稀少,宕口峭壁如刀削斧劈,碎石块散落其中;如今,这里天蓝、水清、地绿,游客乐在其中。”该景区负责人刘艳军说,“从最初的单一极限户外攀岩、岩壁行走等项目开始,如今已经建成集户外体验、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乐园。去年,又把红色教育户外研学概念引入景区,与大洞山、潘安湖等旅游点对接,设计了‘重走长征路’‘军事夏令营’等拓展训练项目,打造户外研学旅游线路。”
以旅游破题,贾汪正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徐州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江庄本地甘薯产业龙头企业。该公司集甘薯种苗繁育、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是一家专业从事甘薯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技型企业,其特色产品有菜用甘薯叶、鲜食甘薯、甘薯薄饼、倒蒸地瓜干、甘薯杂粮粉等。
在该公司一期厂房内,仓储库甘薯满仓,加工车间里工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甘薯经过生产线后,被加工成休闲食品。据了解,一期厂房总投资3000万元,主要包括鲜食甘薯休闲食品加工生产线4条,甘薯仓储库2500平方米。项目年消耗鲜食甘薯6000吨,生产甘薯产品1200吨。不远处,二期轻钢厂房已经建成。如今,徐州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甘薯产业链”已逐步建立起来,种苗甘薯、叶菜甘薯、鲜食甘薯、休闲食品和甘薯生产社会化服务五大产业板块已基本构成。
“依托徐州市农科院技术力量,江庄镇正加大培育徐薯薯业,着力打造甘薯明星产品。加强与电商平台及农产品渠道商合作,进一步打开市场。同时充分挖掘甘薯文化、讲述甘薯故事,打造江庄甘薯特色品牌。”江庄镇党委书记王广东表示,接下来,江庄镇将全力打造现代甘薯产业园中心区,积极推行“甘薯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四位一体经营模式,走集约化生产加工路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化效益,让特色产业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
文明兴区,成风化俗
日前,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以解读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主题的电视专题片《文明风盛新时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二集《服务聚民心》,其中部分内容聚焦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生动篇章。
当冒着热气的烧杂拌和粉丝包菜端上桌,室内顿时菜香四溢,等候吃午饭的老人们脸上乐开了花……前不久,青山泉镇房上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因地制宜开展家门口食堂助餐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免费送餐服务,提升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推动老年人助餐服务健康发展。
为持续优化社会文明程度和治理效能双提升行动,贾汪着力打造乡风文明“策源地”的缩影。近年来,该区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持续总结推广“马庄经验”,深度挖掘“马庄民兵、马庄农民乐团、金马之声广播、升旗仪式、春节大联欢、敬老尊贤”六个“三十年”实践经验,全域常态化开展学习推广“马庄经验”十项活动。
为了全域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贾汪区先后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个所、132个站,227个群众举步即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红色阵地。2020年,“十必联”群众工作法获评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评选“贾汪正能量 身边好榜样”1082人(组),推选获评“江苏好人”“新时代江苏好少年”“徐州好人”“新时代徐州好少年”“徐州市道德模范”15名,榜样选树凝聚社会正能量。
4月18日晚,贾汪区大吴街道小吴村热闹非凡。扇子舞《吉祥中国年》、快板《反诈宣传》、广场舞《精忠报国》……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节目轮番上演,把热闹欢快的氛围拉满。“这么好的节目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希望以后多多举办。”村民们看得兴高采烈,有滋有味。
今年以来,贾汪草根秀——“百姓大舞台 有才你就来”区级巡演全域铺开,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切实增强。
此外,贾汪区还持续推进“民企结亲困境儿童成长”行动,288家企业与全区408名在校就读困境儿童结亲帮扶,助力健康快乐成长。深化“同心筑梦”行动,走访1800余人,解决问题130余个。开展“两帮两认同”行动,帮助其实现自我认同、社会认同,设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200万元救治救助基金,帮助各类特殊群体解决问题2110余个,群众满意度、认同度显著提升。建立基层社会治理“吹哨报到”流转处置机制,健全区镇村组“四级”治理体系,在全区配备2166名小组长(楼长、街长),打通服务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基层善治成为党建新亮点。
大道至简,实干为上。在新的赶考路上,贾汪区委书记薛永表示,将按照市委部署要求,更高质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贾汪重要指示精神,更高水平推动“四区”并进全面转型,坚决扛起“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职责使命,以过硬的发展成果,努力在“强富美高”新徐州现代化建设中扛起贾汪担当、展现贾汪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