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南四湖水长治久清
本报记者 吴云
水清岸绿,鹭鸟纷飞,南四湖又到了最美四月天。本月起,《南四湖流域(江苏区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开始实施。这是首个国家牵头统一编制,以地方标准形式发布的流域型综合排放标准。
2023年,我市南四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3个100%的亮眼成绩单。2024年,围绕《标准》的实施,又该如何保护好南四湖流域的水生态环境?4月9日,市生态环境局在徐州报业传媒大厦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我市南四湖流域内共计排定了43个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9.6亿元。
三个100%
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4个相连湖泊的总称,地跨鲁、苏、豫、皖四省,不仅地理位置特殊,战略地位也举足轻重,对于保障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维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有重要作用。
南四湖流域江苏区域0.53万平方公里全部位于徐州市境内,涉及丰县、沛县全境及铜山区、泉山区部分镇(街)。
守护南四湖,徐州责无旁贷,也不遗余力:启动实施流域水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设置五级河湖长384名,推动河湖管护从“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与济宁、枣庄等毗邻地区加强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实现跨界共建共管共保;南四湖2.3万亩、小沿河1.2万亩鱼塘退圩还湖,环湖地区累计修复、利用采煤塌陷地超12万亩……
久久为功换来南四湖流域水环境持续改善:14条通湖河流水质改善率、6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3个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全部实现100%。
三个关键词
由于四省之间执行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不统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协同推进。给区域共治共管提供新的管理模式,为南水北调清水北送提供坚实保障,《标准》带着使命而来。
关键词一:分区。以“流域”治水的思想统领,《标准》打破南四湖流域四省行政区域边界限制,将流域划分为3类控制区,即核心保护区域、重点保护区域和一般保护区域。不同的区域分区执行差别化的水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核心保护区域禁止新增一切排污单位;对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内的排污单位各类污染物排放限制作了规定。
关键词二:精准。结合南四湖流域主要污染来源,聚焦3类重点排污单位,即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厂、直接向环境水体排放水污染物的排污单位。新增了3个污染物控制项目,即氟化物、全盐量和硫酸盐,并首次明确了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管住了重点管控对象,也就牵住了污染源的“牛鼻子”。
关键词三:协同。立足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流域其他省份标准保持协调统一,实现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协同、流域内污染物控制协同、流域上下游及左右岸治理标准协同,共护“一江清水北送”。
“《标准》为加强区域共治共管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为南水北调清水北送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拓宽了路径,对推动南四湖地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具有重要意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保华分析认为。
“三管齐下”
《标准》出台只是保护南四湖的第一步,接下来怎么干?结合《标准》实施,我市将实行“三管齐下”。
新规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水务部门,组织相关地区对照《标准》一一排查,摸清南四湖沿岸排污单位现状,督促需要提标改造的排污单位提前部署、系统谋划,确保按期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今年,我们在流域内排定了43个重点工程项目,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工业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修复等,总投资约9.6亿元。”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朱增娣介绍,除了完成年度任务,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有序进行,提升环湖地区污水收集处理率,接续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通过推进池塘养殖、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压降农业面源污染负荷。
流域联防联控更是重中之重。为了消除“插花地”“飞地”环境监管盲区,我市主动与相邻地区协作,共同开展跨界河流上下游、左右岸水环境整治,让南四湖水长治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