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城下城见证城市精神

2024-04-09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4-04-09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邹雯娟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
刘照建 徐州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所长 研究馆员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真实再现了明代先民的生活场景。本报记者 刘冰 摄
出土的明代器物。本报记者 孙博宇 摄

栏目简介

《“文”以载道》是由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承办的一档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宣传特别栏目,它以徐州文物为载体,通过高校学者、文博专家的理论宣讲,展示徐州悠长的历史文脉、厚重的文化底蕴、璀璨的两汉文化,以及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滋润着的万象生活,接地气地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徐州城下城遗址的出现,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实证,更是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特质的体现。本期带您走进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揭开徐州城下有城的叠城之谜,感悟徐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徐州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

走进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残垣断壁,清晰可辨的院落、道路、磨坊、铁匠铺、灶台,前店后坊的商业布局,真实地再现了明代先民的生活场景。这是徐州博物馆考古队发掘的考古现场,让人们能够一眼千年,了解我们祖先的过去。

城下有城,为何还要再建城呢?纵观徐州城市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徐州无论是作为国都,还是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治所,其统治区域有大有小,但是,其统治中心却一直没有变化,没有离开今天徐州城的范围,客观上使徐州“城下有城”成为可能。

但是,单凭徐州城址不迁移这条理由,尚不足以造成徐州城下有城,最直接的原因是洪水的泛滥。根据《徐州府志》的记载,黄河改道,夺淮入海,徐州淹城记录20余次。尤其是明代天启四年,大水漫徐州城,全城居民淹死无数。直到崇祯元年,城内的淤沙才逐渐平息。

在人类与自然的对峙中,最后退却的往往是人类,这在历史上绝不是孤例。譬如,丝绸古道上曾经辉煌一时的故城楼兰、交河,由于条件的恶化,最后都像水一样消失在沙漠中。但是沙逼人退、水淹人退的惯例,到徐州先民这儿反而不再灵验。屡淹屡建,屡毁屡修,以致形成今天徐州城下有城的现状。

当然,由于徐州城地理位置优越,属南北之要冲、漕运之咽喉,徐州建城可谓战略意义重大。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年代,运输主要的方式是水运,南方的大米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徐州城是保证畅通的关键枢纽。有着如此重要地位的徐州,统治者怎么会轻易改迁呢?

黄河屡次泛滥,徐州城也屡次被淹,徐州人执着于这片土地,从未迁移,并在坚守中一次次涅槃。应该说,徐州城下有城的历史,是一部徐州先民受苦受难的历史,更是一曲勤劳质朴的徐州先民守城守家与灾难抗争的赞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徐州城下城遗址的出现,就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实证。

徐州城下城遗址所呈现的建筑风格、街道布局、生活方式,乃至城市治理,都体现着汉民族,以及汉民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发展的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发展道路。这同时也说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要连续发展,就必须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特色。

中华文化历经冲击而不断,靠什么?靠的是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宽阔的胸襟和气度、善良质朴的品德。因为坚韧,所以能百折不挠;因为气度和善良,所以能吸取并同化他者文化。徐州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多次被淹被毁,可是直至今日依然生机勃勃。正是因为徐州人民是大一统中华民族的伟大人民,民族精神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之中,他们热爱家乡,不断创造着属于自己城市的人文精神,为中华文明的四海共通、世世不绝作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