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弘扬抗战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2024-04-0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4-04-0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李琳 蒋新会 张雷

“胡馆长,你们出发了吗?到哪儿了?前几天听你说要来采访运河支队抗战文化,这几天一直盼着你们来,已经安排好人带你们参观铁道游击队纪念园了,希望你们能再给我们的纪念园提出意见和建议。”

“王主任,我们刚刚出发,一个小时就能到,你们纪念园改建后,我还没去过,这次要好好看看。”

3月15日早上8:30,贾汪区江庄镇卧龙泉运河支队抗战纪念馆副馆长胡军英在电话里跟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历史文化挖掘整理专班办公室主任王伟开始了电话联系。

当天,为探访苏鲁两地对运河支队抗战文化挖掘宣传情况,本报区域协同发展采访团队从贾汪卧龙泉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出发,沿着运河一路北行,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微山岛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周营运河支队记忆馆、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成立旧址……追寻红色印记,传承初心使命,以运河支队为代表的苏鲁边界敌后抗日武装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一幕幕鲜活场景,再一次浮现在我们眼前。

采访团出发时,晨曦微露,雾霾渐散,透过车窗望去,近处垂柳依依,春花始放,远处麦苗青青,伸向天际,丘陵逶迤,如云似墨。

刚进江庄镇地界,一座玲珑高塔突然闪现在大家眼前。“看,高塔所在之处就是卧龙泉运河支队抗战纪念馆,前天,我才在那里见证了徐州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在纪念馆的揭牌仪式。”卧龙泉运河支队抗战纪念馆副馆长胡军英在车上大声地告诉大家。

让我们把时间往前倒推两天。3月13日下午,徐州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在贾汪区江庄镇卧龙泉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揭牌,双方就积极发挥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的教育功能,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了解运河支队的斗争经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并签署了共建协议书。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在该校广大师生中再次得到弘扬,进一步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苏鲁边界运河支队8年抗战史实的大型专题纪念馆,集宣教、收藏、研究、旅游多功能于一体,抢救并弥补了一段新四军史料及研究的空白。卧龙泉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筹建于2009年,并于2011年底建成对外开放。纪念馆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7个展厅分别为“运河支队的组建和发展历程”“秘密交通线上的忠诚卫士”“运河支队坚持统一战线”“人民支持和根据地建设”“抗日烈士永垂不朽”“运河支队军魂永存”等。

纪念馆建成开放后,接待了大量来自苏鲁两地及全国其他地区的游客、群众及学生团体,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从2011年建成至今,接待全国各地游客及党建团队185万人,其中,来自山东的有3万人。共建单位有48家,包括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山东省临沂市政工教育文化中心、枣庄市红色教育培训中心等。”胡军英说。

“为了深入挖掘运河支队抗战史料,我们来往苏鲁两地不知道有多少次,和山东枣庄市、济宁市微山县等地党史办的同志一起对运河支队的成立、领导人的更迭、战斗场景、最终归属等都进行了反反复复的考证,对运河支队的老战士及后人也进行了找寻和深入采访。”胡军英说起她和同事挖掘运河支队抗战史料的经过依旧激情四射,作为运河支队最小的抗日战士的女儿,她对运河支队有着太深太深的感情,为在苏鲁两地挖掘传承运河支队抗战文化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在贾汪卧龙泉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一帧帧珍贵影像、一张张图片展板、一件件历史实物,那些破烂的军装鞋子、生锈了的大刀长矛和步枪,记载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展现了运河支队抗战的英雄事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员抗战时期的峥嵘岁月和永葆政治本色的精神特质。“这里面的很多史料都是从山东枣庄、临沂、微山等地通过各种途径挖掘搜寻来的,枣庄、微山那边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同时,他们也经常来我们这边学习交流运河支队抗战文化。”胡军英介绍起卧龙泉运河支队抗战纪念馆来如数家珍。

当日上午10时刚过,采访团来到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此时,微山县政府领导以及文联负责人已等待多时,他们的热情让我们如沐春风,路途疲惫一扫而空。

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是全国第一个县级大运河博物馆,也是傍古运河而修建的博物馆。记者刚走近博物馆,一股厚重雄浑的气势扑面而来,城阙式的博物馆高大宏伟,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共有19处单体仿古建筑。东西走向的大运河穿博物馆而过,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分。运河北岸包括微山湖大运河展厅、石刻展厅、临时展厅、水下考古展厅以及渔家文化专题展厅。运河南岸包括运河书屋、微山湖文创馆等配套服务设施。

走进展厅,让人立马感受到历史的悠远,那一个个形式各异的陶制器具,一块块保存完好的画像石,一个个生锈的刀枪剑戟,无不展示着这片河湖交错的土地上创造的灿烂文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是中国古代建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大运河微山段始于元朝初年济州河的开凿和‘借泗行运’,创昭阳湖为水柜;兴于明清两朝重开会通河和明清时期大运河在该区域的三次改道,陆续形成了独山湖、南阳湖和微山湖。140多公里的大运河微山段约占京杭大运河全长的7.8%,如一条玉带贯穿四个湖泊,镶嵌在广袤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把我们一下子带到了历史记忆的深处。

“你们这次的采访,本身就是对大运河文化、对战斗在运河两岸运河支队红色文化的挖掘、弘扬和传承。”陪同采访团参观的济宁市委历史文化专班成员、微山县文联主席黄艳生说。

大运河就是这样一条不屈的河流,它流淌千年,哺育了千里沃野,成就了无数传奇,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从物资的南北运输,到抗战时期两地儿女共同保家卫国血沃大地,共同的地缘文化不仅把苏鲁两地串联在一起,更把苏鲁大地儿女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上午11时30分许,借助滚装摆渡船,采访团来到微山岛铁道游击队纪念园。

千顷碧波,芦苇浩荡。在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入口处的导引牌上,“运河支队”字眼很是醒目。

“微山岛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是运河支队、铁道游击队、微湖大队等革命武装成长的摇篮,他们在微山湖无边无际的芦苇荡中,津浦百里铁道线上,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斗争。他们扒火车、炸桥梁、截布车、锄汉奸,截获物资,获取情报,掩护群众,打击敌人,保家卫国……”导游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运河支队活跃在鲁南苏北地区的英勇事迹。

“以前在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的介绍中是没有运河支队史料的,经过我们和微山方面多次深入沟通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运河支队作为八路军115师下辖的正规部队,在微山湖地区有着详实的抗战史实,应该被人们铭记,才补充了现在运河支队的资料介绍。”胡军英边走边补充说。

进入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湖畔星火指引革命航程、微湖洪波奏响抗日赞歌、湖上交通去往延安之路、鱼水情深军民亲如一家、破敌荡寇迎接胜利曙光”等6个主题展现了围绕微山湖、大运河发生的一段段血与火的历史,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抗战故事,运河支队、铁道大队、微湖大队、沛滕大队等十几支敌后抗日武装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为中华民族抗战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

“运河支队是抗日战争中活跃在苏鲁边界、运河两岸的一支著名抗日武装。在抗日战争中,运河支队在党的领导下,与铁道大队、微湖大队团结协作,共毙伤、俘虏日军近千人、伪军4000余人,运河支队还完成了护送刘少奇、陈毅等中央首长的任务,并掩护1000多人经过秘密交通线到达延安。被罗荣桓誉为‘敢在鬼子头上跳舞’的部队,陈毅赞称‘运河支队可以写成一部大书。’”在陪同参观过程中,黄艳生时不时与采访团交流运河支队的抗战历史,他表示,作为共同的红色文化资源财富,苏鲁两地应该联合做好弘扬宣传工作,将这一伟大的抗战精神发扬光大、流传下去。

“可以通过联合举办纪念大会、座谈会、展览等纪念活动,可以邀请一些运河支队抗战老兵或者他们的后代参与活动,让他们讲述自己的亲历故事,让人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抗战的艰辛和战士的英勇,还可以通过建设纪念设施来进一步挖掘运河支队红色文化。”黄艳生同采访团交流时说。

“王主任好,我们已经到了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了,正在学习参观。”这时,胡军英的手机响起,王伟打来了电话,由于当天有重要会议,他原本要陪同参观交流的,十分抱歉地通过电话向我们问好,并进行了简要交流。

“运河支队曾先后隶属于115师、新四军和鲁南军区,与铁道游击队、微湖大队共同开辟和保护了华中、山东革命根据地通往延安的红色秘密交通线,还通过这条秘密交通线护送了13万两黄金到延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挖掘和宣传这些革命事迹,对于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意义十分重大。当前,弘扬运河支队的战斗精神,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以运河支队红色精神为激励,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王伟在电话中谈起了苏鲁两地共同挖掘弘扬运河支队红色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微山县一直以来就对红色文化高度重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出版了一系列党史资料、文史资料等丛书,刊载了运河支队在微山湖区的抗日传奇。近些年来,微山县更进一步加大了对运河支队抗战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2021年,在微山岛重建了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并且通过苏鲁两地运河支队抗战文化研究专家的挖掘和努力,在纪念馆内全面讲述了运河支队在微山湖区的战斗故事。

“我曾多次探访贾汪卧龙泉运河支队纪念馆、运河支队黄邱山套抗日根据地和周营白楼湾运河支队记忆馆等,采访见证过运河支队传奇事迹的微湖大队政委孙新民,发表了《运河支队在微山湖》等文章。”王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目前虽然当年运河支队战斗过的地方分属山东、江苏两省,但红色文化一脉相承,今后更要强化沟通联系,共同挖掘红色历史文化,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将一些战役战斗进行统一命名,避免同一次战役战斗表述上存在差异,同时探索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发运河支队红色游线,以红色秘密交通线为轴线,串接起贾汪运河支队纪念馆、台儿庄黄邱山套抗日根据地、薛城周营镇白楼湾运河支队记忆馆、微山岛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等红色地标,运河、山峦、湖汊,形成内容丰富、体验性强的红色研学和旅游线路,寓教于游,进一步实现运河支队红色抗战文化的精神力量和时代价值。

登上9层81.8米高的微山岛望湖阁顶楼,只见微山湖风光无限,大运河船行如梭。抚今追昔,让人不由感叹这片英雄的土地,在抗战时期,被英烈的鲜血浸染,留下了徐州会战中的滕县保卫战、台儿庄大捷等恢宏的抗战史诗;这里曾活跃着一支英勇的队伍,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敌后,团结一切力量,驰骋于苏鲁交界、战斗在运河两岸,奋勇杀敌,在抗日烽火中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近年来,苏鲁两地相继建设了贾汪区江庄镇卧龙泉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白楼湾运河支队记忆馆、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等,两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建共享,把运河支队红色文化这一镶嵌在民族精神中的文化基因弘扬和传承下去。

下午3时30分,采访团驱车前往白楼湾运河支队记忆馆。

“孙老师,您好!今天在馆里吧?我们马上就到了……”“在,我们这边都准备好了,欢迎您们的到来!”还在车上时,胡军英就一直和周营镇文化站站长、运河支队抗战记忆馆义务讲解员孙道亭沟通着。

几间青瓦白墙的建筑,青石板铺地,院内各种花木在早春的暖阳中展露勃勃生机。这里是白楼湾运河支队记忆馆,馆虽小,但史料丰富详实,陈列布置别具匠心,令人耳目一新。

记忆馆里,一本本残缺不全的书册,一颗颗锈迹斑斑的子弹,一件件发黄的证件和勋章,一幅幅浴血沙场的图片,诉说着运河支队英勇奋战可歌可泣的历史,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我多次到卧龙泉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参观学习交流,纪念馆丰富的史料文物让我震撼,胡馆长他们为挖掘整理宣传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十几年风餐露宿、永不停息的精神令我十分钦佩,作为运河支队的后代,我也要不遗余力地在苏鲁两地宣传弘扬运河支队抗战文化。”孙道亭说。

记忆馆里,一张黑白照片显示出历史的沧桑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是1938年5月,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在山东枣庄峄县老古泉村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决定成立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6月,总队第三大队一部在周营镇活动,成立“山外抗日军联合委员会”,中旬,在白楼村开办了“山外抗日军联合委员会”首批干部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就是运河支队的前身和雏形。”孙道亭告诉记者。

1938年11月,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1939年9月进驻抱犊崮山区。年底,罗荣桓在听取当地抗日武装领导人朱道南等人的汇报后决定组建运河支队。1940年1月1日,运河支队在周营宣告成立。此后,他们频频亮剑于苏鲁两地、运河两岸,首战杜庄、巧袭常埠桥、血战弯槐树……智取敌营、歼灭日伪,上演了一场场精彩战斗。

孙道亭带着采访团把运河支队的历史,化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他的讲解详细具体,铿锵有力。“富有感情色彩,充满了激情力量,很有感染力。”大家都被他的激情感染。

三间瓦房、峄阳李氏族谱碑记……1940年1月1日,在周营镇李氏宗祠内,运河支队正式成立,至今旧址犹在,仍保存着当年的记忆。

运河支队军号手的后代付拥军闻讯赶来,见到孙道亭和胡军英后十分激动。他告诉大家,自己是听着运河支队的故事长大的,他被先辈们在苏鲁地区战斗的精神深深感动着,对运河支队的感情也非常深,见到了运河支队的后人感觉就像见了亲人一样,感到特别亲切。付拥军拉着胡军英和孙道亭的手在旧址门前合影,追忆革命先辈们的足迹。“你们要常来啊,我在村里随时等着你们。”付拥军动情地说。

在白楼湾,干净整洁的村庄道路四通八达,白墙碧瓦的二层小楼整齐地排列着,不时能看到独具匠心的村头小景,设施齐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提升了群众文明素养。村外,小河潺潺,野鸭成群结队在河中觅食,青翠的麦苗度过严冬开始茁壮生长,像绿色的天鹅绒地毯伸向天际。规模化的温室大棚内,长势喜人的薄皮青椒一串串地垂下来,成为群众致富的绿色“宝葫芦”,人民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当天下午6时,短短一天调研结束了,但大家仍旧沉浸在运河支队为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历史记忆之中。壮丽山河今犹在,英雄碧血化长虹。悠悠八十余载春秋已过,抗日战争的硝烟也已经散落,但是运河支队的伟绩永存,丰碑永在,精神永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各种文化中,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决的奋斗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重温运河支队的斗争历程,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就是要铭记历史、不忘过去,不畏将来,才能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