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铜山勇立潮头
本报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李晨 尚庆迎
3月25日,全省召开2023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暨2024年工作推进会议,铜山区在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考评中拿下第一等次。
与省内“优等生”的年终同台大考中,铜山何以无惧“强敌”,跻身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的铜山,靠的是拼搏出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发掘出高质量发展的无限潜能,谋划出了高质量发展的“铜山路径”。
高质量发展,铜山拼出实力。
作为老牌的苏北“领头羊”,铜山早就把自我加压的“竞技场”,选在了更大的舞台上——在全省范围内,跟先进学,跟标兵比。
有追赶的目标,前行的步子才能走得更快,差距才能缩小,超越才有可能。
2023年,在加压奋进中,铜山拼出了高质量发展的一片新天地。
不断提升主导产业规模层次,狠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铜山加快构建现代优势产业体系,主导产业迈向高端。加快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加强重点企业培育提质,铜山强化项目建设企业培育稳预期,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2023年,全区工业开票销售收入首次突破千亿、较2020年增长超200亿元,其中高新区增长超150亿元,“四上”企业数量增加至1203家,产值过亿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数量均为全市第一。
高质量发展,铜山深挖潜能。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让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源不竭,铜山向科技创新要动能。
增强企业创新竞争力,以“四链融合”为抓手,铜山着力攻坚“312”创新产业集群“卡脖子”难题,提高区域创新活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铜山狠抓科小、高企、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科创平台的承载力,铜山加快布局“一产业一平台”,支持深地云龙湖实验室进入国家实验室管理序列,推动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提质增效。增强创新生态的聚合力,铜山发挥徐州科创大走廊创新资源集聚与协“铜”创新联盟的叠加效应,聚焦产业链高精尖环节,着力攻坚“卡脖子”技术。增强“四链”融合引领力,铜山以创新链为动力源,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312”创新产业集群面向未来发展前沿的科技创新合力,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2023年,铜山区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43家,新增高企142家,占全市22.7%,19家高企上榜“2023年徐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百强”。目前全区拥有瞪羚企业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45家。累计获批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5家,其中省级54家、市级151家;新型研发机构市级备案新增10家。全年技术合同输出额超70亿元,获批科技副总项目25人,获批省级科技项目2项(成果转化),市级科技项目25项。引进高层次人才325人,获批省双创人才39人、双创团队9个,全市第一。
高质量发展,铜山一直在思索,始终在谋划,锚定更精准的目标,探索出因地制宜的铜山路径。
在2024年新春第一会上,铜山开年即明确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
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制造强区建设,铜山将聚力推动强链壮群,蹚出优化升级新路径;聚力深化科技赋能,积蓄创新领航新动能;聚力强化外引内育,筑牢产业发展新支撑;聚力数字化改造、绿色化转型,塑造工业发展新优势;聚力提高承载能力,实现园区发展新突破。
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铜山一以贯之的“四高地一福地“建设,2024升级版本也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锚定建设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高地,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筑牢实体经济发展坚实根基;锚定建设更具活力潜能的创新高地,进一步聚焦创新驱动,激发现代化建设动力活力;锚定建设城乡更加融合的宜居福地,进一步强化协同并进,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锚定建设更具绿色底蕴的生态高地,进一步深化绿色发展,擦亮美丽铜山生态底色;锚定建设更具幸福成色的善治高地,进一步推动普惠共享,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
发展有方向,发展有底气,发展有动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铜山将继续奋力奔跑,拼出发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