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域新闻 > 鼓楼区 > 正文

冲出『洼地』,打造城北产业高地

2024-03-27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4-03-27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甘晓妹 吴云

春日融融,鼓楼半导体产业园内一派盎然生机。江苏海康博瑞电子有限公司内,工人们在操作台前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写码机器不停“吞吐”出各种射频芯片标签。海康博瑞专注于智能控制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视频安防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去年以来订单量一直处于饱和状态,正准备投入新设备扩大产能。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备受关注的“关键词”。澎湃春潮中,鼓楼区正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作为转型中的老工业区,鼓楼如何才能冲出“洼地”,打造城区北部产业高地?

科技攻“尖” 塑造竞争新优势

走进位于二环北路的徐州市政建设集团,“宋振骐院士工作站”的挂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宋振骐是中国煤炭领域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中国实用矿山压力理论学派的创始人。2023年11月,由鼓楼区政府牵线,市政建设集团与宋老结缘,成立了鼓楼区首家省级院士工作站。

“我们准备利用宋振骐院士团队的科研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智能化监管等智能建造方面有所突破,助力徐州打造数字城市。”市政建设集团常务副总李妍告诉记者,在宋老的蓝图中,希望推动发展的不仅是一个企业,更是一个区域甚至一座城市。

老工业区蝶变中的鼓楼,一度是产业“洼地”、人才“洼地”。如今,鼓楼区给发展中的先进制造业打上了新标签: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人才集聚度、高土地利用效率。

去年落户鼓楼的优锐生命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打造了2000平方米的干细胞应用领域研发实验室,以中南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等重点高校先进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干细胞的制备、存储与应用。“我们专注于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干细胞制备与存储两大业务,准备打造淮海经济区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基地和规模最大的综合细胞存储制备中心。”优锐生命科技项目负责人王勇欣喜地告诉记者,目前产品研发已经有了成果,“一种杂交瘤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方法”正在申请发明专利。

人才是科技攻“尖”的根基,鼓楼区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深入全国多所高校摸排走访,帮企业广纳贤才。位于下淀都市产业园的航工海金新材料(江苏)有限公司,引进浙江大学刘毅教授团队进行科研攻关,研发的防腐防火一体化技术,解决了这项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去年成功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同时成立江苏安特克新材料研究院,已获得市级研发机构备案。

这个春天,科技攻“尖”成为鼓楼因地制宜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为打造城区北部产业高地注入强大动力。

产业向“新” 布局前沿新赛道

位于鼓楼区广山路的苏成江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曾是一家传统电力工程企业,2017年开始科技转型,在鼓楼区政府的扶持下顺利度过“阵痛期”,走上新能源方向的新赛道,2019年获评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联合山东省科学院王昌教授团队共同成立江苏云海能源管理研究院。2017年以来,苏成聚焦电力安全领域,将新一代分布式光纤检测技术、火灾动态监控技术、精准灭火技术和电力智能运维技术相互融合,为客户提供系统化的智慧电力安全解决方案。

深耕“汽车黄金大道”多年的丰财街道办事处,如今也开始了对未来产业的探索,意欲打造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有序招引氢能与新型储能、通用智能等成长型未来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充分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聚焦创新驱动发展,鼓楼区不断释放企业活力,创新型经济主体持续壮大。2023年,微雀科技、和盛矿业、天道建材、宏达土木4家企业入选“专精特新”,实现“零的突破”。新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97家,同比增长24家。至2023年底,有效期内高新企业共60家,达到2017年的10倍。

“我们通过培育创新主体、建设创新载体、深化产学研合作,实施‘小升高计划’‘全生命周期服务’,不断打造优质科技创新生态。”鼓楼区科技局副局长宁福堂认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要义就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为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培育发展更多新质生产力,鼓楼区正在加快完善高新企业培育库,促进企业做精做强做大,目前入库企业已有100余家。

思路清,则方向明。今年,鼓楼区将逐步提高“二产”占比,力争年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10家,“超车”新赛道,向“产业高地”挺进。

生态更“优” 蓄能发展新动力

距离学校0.8公里、地铁口1公里、医院2公里,这是江苏莱斯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冲选择落户鼓楼半导体产业园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就住在产业园隔壁的金科博翠府,步行上班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李冲对这种“产业社区”带来的便利深有感触:“充满‘烟火气’的配套对人才有着更强吸引力,我们公司仅花半个月的时间就招聘到了30多名员工,有了一支稳定的队伍。”

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因素在人才支撑。构筑拴心留人的服务“软环境”,是集聚人才的“硬支撑”,也是厚植人才发展土壤的治本之策。

中心城区寸土寸金,鼓楼区开启了产业园区的“高阶”模式——产业社区,既能利用“工业上楼”打破横向扩张的路径依赖,又能打造良好的人才生态。

从工业园、产业园到产业社区,名称变化的背后是产业与城市关系相互融合的过程。鼓楼区经发局局长陈颢天说,围绕半导体设备和先进封测、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智慧医疗器械“三大主导产业”,鼓楼区计划在高新区、下淀、台子河南等地块相继打造5大产业社区,周边均有商业、医疗、教育、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

三大主导产业澎湃着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质的跃迁。以产业社区为依托,鼓楼区今年年初定下了新目标:力争都市工业企业突破40家、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左右。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布局未来、创造未来、竞争未来,在未来产业的新赛道上,鼓楼阔步向前,努力把改革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冲出“洼地”攀上“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