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彭城e评 > 正文

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024-03-19  来源:中国徐州网  编辑:李璐
2024-03-19  中国徐州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成为这个春天中国经济大海中强劲涌动的一股新浪潮。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核心要素和实现路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习总书记的铿锵话语,如响鼓重锤,激荡人心,再次传递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念。广大党员干部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充分认清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关系,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找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坚持稳中求进,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各地资源禀赋不一,产业基础迥异,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定不能套一个模式,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新树快成长”、优势产业“大树扎深根”,使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得到全面发挥。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先进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科技能否实现突破性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必须抢抓机遇,加快集聚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要坚定不移向人才要新质生产力、要核心竞争力。栽好招才引智的“梧桐树”、打通人才回流的“快车道”、拆除人才顾虑的“篱笆墙”,靶向引进一批“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和团队,帮助其解决居留落户、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等“关键小事”,树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把技术研发的“含金量”转化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战略型人才,培育和引进一批领军型人才,重点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搭建人才体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为人才减负松绑,打破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条条框框,把科研人员从不必要的“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在科研经费、试验设备、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让他们乐意创新、专心创新、大胆创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发展没有止境,实干开创未来。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刻把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实践要求,鼓足干劲、奋发有为,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步伐更加稳健有力,不断取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扎实成效。( 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