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预付费模式有风险 消费之前擦亮眼

2024-03-16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周天玉
2024-03-16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刘淑婷

作为新型消费模式,预付式消费又称“提前消费”,具有价格优惠力度大、扣费方式便捷等优势。但近年来,因经营者关门闭店、变更经营主体或地址、模糊限制消费条件、退费金额折算不清等引发的消费纠纷层出不穷。

为改善城市预付费消费环境,3月15日,值“2024年徐州市3·15大型广场宣传咨询服务活动”开展之际,徐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了有关徐州城市居民预付式消费的调查报告。

预付式消费“无处不在”

徐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洪雷介绍,目前,我市城市居民预付式消费现状具有消费形式多样、满意度整体偏低、投诉有所增加三大特点。

“从办理预付卡的类型来讲,市民更愿意使用电子卡。”调查显示,70.6%的市民表示曾使用过电子卡,43.7%的市民表示曾使用过实体卡。

“办张卡吧,更合适。”相信多数消费者在不同行业消费时都听到过类似的话术。

如今,预付式消费已被广泛应用于餐饮住宿、商场超市、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美容美发、理疗保健、体育健身、汽车维保等众多行业。

就消费内容来看,我市居民在餐饮、商超购物、美发方面使用预付式消费的情况较多。购买过餐饮卡、商超卡、美发卡的市民占比分别为71.9%、56.3%、50.3%;购买过其他类型卡的市民仅有2.92%。

但和上述数据形成反差的是,市民年均预付式消费的次数比较少。在调查中,年均预付式消费次数为10—25次的市民最多,占比为42.3%;其次是年均预付式消费次数少于10次的市民,占比为37.5%;年均预付式消费次数超过50次的市民最少,占比仅为5.7%。

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市民预付式消费满意度整体偏低。

“办理预付卡后商家提供的服务与其预期相比偏低”成为问题的根本。在调查中,有33.4%的市民认为办理预付卡后商家提供的服务与其预期相比偏低。

调查还发现,遭遇消费不畅时,消费者维权意愿增强,涉及小额预付费消费的投诉明显增多。

预付式消费“卡点”重重

消费者享受更高优惠、商家获得更快进账,预付式消费明明看起来是一件“双赢”的交易,为何这一消费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却频频遇“卡”?

首先,市民办理预付卡时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导致了其与商家签订规范消费协议的意识淡薄,或是对自己与商家签订的消费协议内容缺乏充分了解。在调查中,没有与商家签订消费协议的市民最多,占比为49.2%;而42.3%的市民表示不了解自己签订的消费协议。

其次,居民使用预付卡时存在多种忧虑。“担忧预付卡转让、退费难”“担忧商家提供的服务水平会下降”“担忧个人信息泄露”“担忧预付卡的使用期限短”“担忧因商家经营不善导致预存资金有风险”“担忧商家未履行义务时维权困难”共计6条,是该项调查中的最被关注的因素,占比分别为49%、54%、39.1%、57%、50.4%、72%。

“办卡容易退费难!”在众多“卡点”中,市民利益受损时维权难度较大也成为众多消费者对预付式消费“爱不起来”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44.7%的市民表示不了解利益受损时的维权手段;在发生纠纷时市民往往采用调解、和解和妥协的方式处理,只有不到两成的消费者选择诉讼等法律途径处理;与商家发生纠纷后选择调解、和解和妥协方式处理的市民占比分别为47.9%、37.7%、22%;选择诉讼等法律途径的方式处理的市民占比仅为11%。

同时,商家过度宣传店内预付卡也对市民造成困扰。调查中,有25.2%的市民表示自己经常遇到商家推荐自己办理预付卡的情况。

预付式消费时要增强防范意识

预付式消费能让经营者更好地锁定客源、快速回笼资金,消费者也能获得一定的实惠和方便。

但这种消费模式主动权通常掌握在经营者手里,一旦店铺因经营不善倒闭,老板携款“跑路”,消费者就很有可能会陷入退卡难、索赔难的困境。

因此,徐州市消保委提醒大家,请谨慎选择预付款消费,并做到以下几点:

要充分了解企业。在办卡或充值前,消费者应尽量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经营者的经营状况和市场信誉,尽量选择市场信誉、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不能因个别商家优惠幅度较大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要仔细阅读合同。在办卡或充值时,要仔细阅读合同,对没有合同的或者书面约定过于简单的,要把和商家的口头约定以书面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合同或书面约定中应明确预付式消费卡的使用范围、有效期限、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细节,对退款、转让等限制性条款要引起重视;不要用口头约定代替书面合同,以免日后发生消费纠纷无据可依,给维权带来困难。

选择小额短期充值。面对打折和优惠,消费者应根据自身实际经济情况和生活需要,理性办卡,适度充值,每次充值金额不宜过多;谨慎选择使用周期过长的预付式消费项目,以免因使用时间过长,遭遇商家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卷款跑路等情况,造成个人财产损失。

妥善留存凭据。消费者应妥善保管好预付款凭据、合同等证据,每次消费完后,要求商家提供单次消费凭据,及时核对卡内余额。当发现商家情况异常时,可及时向有关行政部门咨询或举报。一旦与商家发生消费纠纷,尽快依法投诉。

“伴随着新时代消费升级的日益加速,消费领域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涌现,与之相伴的是,侵权手段不断花样翻新,令人防不胜防。”在王洪雷看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界通力合作,以更优服务、更实举措、更好成效,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和扩大,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在消费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