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彭城e评 > 正文

“植”来“植”往,写好国土绿化大文章

2024-03-12  来源:中国徐州网  编辑:孟祥
2024-03-12  中国徐州网

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植树时。2024年3月12日是第46个植树节。

植树造林、关爱自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从“飞鸟无栖树”荒漠变“绿波伴鸟鸣”林海的塞罕坝奇迹,到库布其重焕生机的精彩转身,再到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等绿化工程的实施,黄河流域、太行山生态屏障建设,长江、淮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到新疆和若铁路建设中的“一路栽种”……一代代造林人躬耕不辍,用辛勤与汗水在祖国大地点缀下一抹抹亮眼的绿色。

谆谆嘱托重千钧,绿水青山共传承。现今,全国各地坚定踏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荒漠变绿洲,污水复清流。新中国设立植树节40多年来,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分别增长一倍左右,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建设美丽中国的宏愿正一步步变成现实。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缺林少绿、生态脆弱”依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全民义务植树的重要意义,不断提升植树造林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算好“绿色长远账”,走好“绿色发展路”,打好“绿色生态牌”,让植树造林蔚然成风,成为一项强国富民、伟大而美丽的事业。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植树造林是一项需要付诸时间、精力,倾注汗水与耐心的长久事业,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能孤军奋战、愚公移山。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全民动员、全民植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想认识,把植树造绿作为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坚持上下“一盘棋”、城乡“大联动”,引导群众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将全民义务植树的热潮掀起来、延下去,将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强大力量。要积极探索植树造林的工作方式,在倡导抚育管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的基础上,推进义务植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义务植树信息化、规模化、便捷化。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在大地植绿、在心中播绿,既当“战斗员”,也当“宣传员”,讲好“美丽中国”的精彩故事,让“林草兴则生态兴”的理念植入人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值此大好春光,让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华夏大地,争做全民义务植树的践行者,写好“大规模国土绿化”的大文章!(徐瑞 郭昊)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