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股田制” 催发田地增收力
通过“党建+股田制”推动“大田”整合,铜山区的土地如今“肥力”更旺,增收能力更强。
房村镇马家村,早些年是发展乏力的经济薄弱村,这几年通过实施“党建+股田制”,打造富硒产业,打了翻身仗。
“2019年,村里流转1200亩土地,在后方帮扶单位的牵线下,种植富硒大米,最初销售也靠帮扶单位帮衬,但后来咱村不断调整优良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富硒村’的名气越来越响。”马家村党支部书记曹新光告诉记者,如今马家村已实现了村集体年收入过百万元的突破。
棠张镇跃进村成立合作社后,引导农民带地入股,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该村党总支书记马杰介绍,全村2500亩粮田全部入股,一亩计一股,由合作社进行托管耕种;每亩一千斤粮食作保底,每年纯收入以3:3:4的比例进行分红,其中村集体提取30%,合作社提取30%的公益金,40%用于合作社社员即全体村民分红。
跃进村还为此成立了农机合作社,配置插秧机、播种机、收割脱粒机、无人植保机等30余台。“三夏”大忙时节,以前需要几百名劳动力的土地种植,现在只要几个人就能轻松完成,其他村民卸下了耕作重担、腾出了致富双手。
铜山区以“党建+股田制”在现有土地政策不变的前提下,突破小田分割的界线。通过对沟路渠等重新整合布局,有效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增加耕地面积3%—5%。以经营规模1000亩为例,按照“六个一”的经营管理要求,种植粮食作物(稻、麦),通过农资团购可节省成本约1.6万元,通过推行机械化,可节省开支约2万元,通过新品种新技术运用,每亩增产10%—15%,加上平整土地多出的土地收入,每亩可实现纯收入300元左右。
目前,“党建+股田制”已覆盖铜山128个行政村,经营面积突破9万亩,带动股田村平均增收超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