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成片 提质增效
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本子,2月27日,全国人大代表,贾汪区紫庄镇岐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永来到位于该村的金满地家庭农场,调研探索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逐步解决农田细碎化问题,推动农田集中连片、提质增效。
杨永指着一片30余亩的大田告诉记者:“这一片是流转区,十多户村民的地都在这里。经过流转整合后,由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再以每亩1000元的租金返还到村民手中。”
贾汪区近期出台了《贾汪区稳妥开展“小田变大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指出采取“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方式,试点村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保证农户确权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因村制宜探索实现“小田变大田”有效模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紫庄镇是贾汪区推进此项工作的改革试点地区。
“岐山村原有耕地5031亩,分成3624个小地块,经过土地整合后,现有耕地140块、溢出土地84亩。现有耕地中最大地块占地330亩。”杨永告诉记者。
伴随着阵阵“嗡嗡”声,一台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匀速向眼前绿油油的麦田飞去……80后“飞手”鹿吕要正在操控手机,“指挥”无人机将水肥均匀喷洒在麦田里。
鹿吕要今年40岁,是金满地家庭农场的农场主。目前,该农场流转承包土地面积500余亩,实行稻麦轮作,是岐山村农场耕、种、管、收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先行者。“小地块不好使用植保无人机,得靠人工施肥,比较麻烦,耗时费力,成本还高。”鹿吕要说,“使用植保无人机就方便多了,一天可以施肥600余亩,估计每亩地每年的成本可以降低约200元。”
《贾汪区稳妥开展“小田变大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中提出,主要推广四种模式:土地置换,“一户一块田”连片自种型;主体竞拍,“数字田块”集中流转型;党建引领,村集体自主经营型;小块预留,“微菜园”满足保障型。
“我们在土地整合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杨永直截了当地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的代表建议中,杨永着重思考了土地规模化经营问题。“鼓励村集体牵头,引导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保底分红和再分配,形成‘村集体+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集体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共享规模经营增收成果。”杨永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