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人民立场,为人民放歌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凝聚民族复兴伟力,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2月18日《人民日报》)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书写新时代的人民赞歌,推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文艺为了人民。对人民群众的情感热度、对人民生活的了解程度、对人民追求的回应程度,决定着文学价值和存在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将人民需要看作贯穿文艺活动始终、评判党的文艺工作成功与否的价值坐标,展现出在新的历史阶段党对文艺工作理论内涵的深化和拓展。文艺工作者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为人民放歌,为时代赋形,让人们通过文艺看到美好、看到希望。
文艺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离不开人民,其发展成果更应属于人民、惠及人民。文艺成果的人民共享不仅关系到每个个体的文化权益,还关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赓续和精神凝聚。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了全面部署,党对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领导,尤其注重把“人民当家作主”转化为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制度实践,由此有力保证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优秀文艺作品的共享得到人民的高度认同。文艺工作者要不断探索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可能路径,扩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成果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进而使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艺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
高擎精神火炬,吹响奋进号角。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紧跟新时代的坚定步伐,深刻把握人民的精神需求,创作出更多文质兼美,激发向上向善、同心筑梦的精神力量。(杨子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