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魅力再升级,释放乡村振兴新活力
家家挂红灯,户户贴春联,村村有好戏。临近龙年新春,一场场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村晚”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举办。“村晚”这个中国人独有的乡村“年会”以实力圈粉,吸引更多人的目光,释放出更多活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浙江丽水市庆元县举水乡中心学校的操场上,当地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乡村春晚。这是改革开放后,村民第一次体验“演出两小时、快乐一个村”的文化乐趣,同时也是全国第一场农民办、农民演、农民看的乡村春晚,比电台春晚还早了两年。“村晚”由此在乡村田野间孕育、植根开来。
村里热闹事,家家户户传,“村晚”逐步走上各地舞台,很多乡亲们每年数着日子等着看,不断成为人民心中品年味、看乡村的首选,折射出乡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热切需求。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全国“村晚”演出举办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1.3亿,目前登记在册的群众文艺团队超过46万个。
作为一种新年俗,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村晚盛宴”正热闹“开席”,村民放下锄头,离开田地,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舞动”人间烟火,逐渐成为自己精神文化的主角,并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沉浸式体验传统民俗和乡村文化,感受浓郁的乡村年味。“村晚”在欢声笑语、乡邻共庆、人头攒动间,照亮了夜空,升腾了年味,唤起了人们心底的乡愁与记忆。
各地“村晚”积极创新传播形式,做大做强乡村文化IP。在湖南省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苗寨,90后苗族小伙组成乐队自办“村晚”,虽然规模不大,但通过抖音等社交平台,吸引了780万网友在“云端”感受乡村味道。同时,各地“村晚”借助线上平台,围绕“采年货、赶年集”等主题开展乡村好物推荐,南京雨花茶、恩施腊肉等一大批非遗产品、本土好货、乡村旅游线路通过线上直播对外进行了推介,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逐渐成为乡村文旅的“流量密码”。
“村晚”是一扇窗,从这里可以领略到中国乡村文化之美,“村晚”是一盏灯,照亮广袤的乡村大地,温暖着老百姓的心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近年来,“村晚”已逐渐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展示出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凝聚起乡村振兴的正能量。
相信在未来,作为乡村文化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村晚”,将继续唱响村民美好新生活,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澎湃动力。(朱浩)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