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协调共进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社会各界畅谈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
||
|
||
|
||
|
||
|
||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保障改善民生消痛点补弱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连日来,我市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将全面贯彻市两会精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聚力工业经济 赋能和美乡村
——访贾汪区江庄镇党委书记王广东
本报记者 胡明慧
“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到,2024年我市将突出抓好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在招商引资方面,要抓实项目招引建设,开展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年行动,在产业集群培育方面,将聚焦强链补裢延链,持续提升‘343’创新产业集群量级,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焕新,这些内容让人振奋,让我觉得发展的路数更多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贾汪区江庄镇党委书记王广东说。
江庄镇作为贾汪区工业经济重要板块,近年来始终坚持“工业兴镇、产业强镇”的发展思路,依托龙山水泥、徐州德龙、诚意集团等龙头企业,不断招大引强,推动产业链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走出了一条镇域经济持续做大做强的发展新路。
“政府工作报告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实践的新路径。”王广东表示,2024年,江庄镇将聚力三个方面,全力谋发展。一是紧张快干狠抓招商引资,突出区位资源优势,紧盯工程机械、新材料、新能源等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全力推动招商引资提质扩量增效。持续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坚定企业发展信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二是系统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抢抓徐州五环路都市农业示范带建设机遇,依托卧龙泉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徐州市农科院甘薯基地,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夯实村级头雁队伍,持续优化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和美乡村,引领带动富民强村。三是常态长效开展“双提升”行动,关心关爱特殊群体,突出一老一小,开展精准帮扶,筑牢民生保障底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好人”典型,持续放大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宣传选树“贾汪正能量 身边好榜样”,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文明乡风。
“作为工业板块,江庄镇将认真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自觉强化‘勇挑大梁、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王广东表示。
群众身边无小事 扎根基层勤耕耘
——访泉山区火花街道卧牛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苏化民
本报记者 段昱
冬日暖阳下,走进泉山区火花街道泉盛美家C区,老街坊们在小区广场上聊着天、晒太阳,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幸福洋溢在每个人脸上:“大家从自建房搬到了高层楼房,环境变好了,生活也越来越富足。”
如何将拆迁安置小区管理得更好,从而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卧牛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苏化民带领社区以党建引领成立泉盛美家红色物业,着力破解安置小区治理难题。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好物业、社区、居民之间的桥梁,把物业服务企业打造成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社区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社会居家养老体系,签约专业机构建设智慧型养老社区,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努力把卧牛社区建设成为品味高雅的精神家园、关系融洽的温馨家园、舒适祥和的美丽家园。
“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无论是作为市人大代表,还是社区书记,亦或是土生土长的卧牛人,苏化民心中一直深深埋着带领社区居民共同致富的种子。
近年来,卧牛社区通过购置泉盛美家门面房用于壮大集体经济,并对火花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升级,成立了卧牛社区股份合作社,严格规范集体资产,不断增值创收。社区每月给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费,并制定逐年增长机制,每年为60岁以上老年人缴纳居民医疗保险。一项项惠民举措让社区居民们心里乐开了花。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改善民生最重要的就是要让百姓有依靠、有保障,让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苏化民的带领下,曾经脏乱不堪、贫穷落后的卧牛社区一跃成为全市先进社区,正朝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徐州市一流安置小区和国家级文明社区的目标不断迈进。
“作为市、区人大代表,我要积极把大会精神带到基层。”谈及未来的计划,苏化民信心满满,表示将积极打造红色物业、“书香卧牛”、智慧社区等,积极探索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作出基层贡献。
扩优提质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薄弱学校
——访徐州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校长赵莉
本报记者 王正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挖潜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教师跨学段转岗试点,这对我市扩优提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薄弱学校具有重要意义。徐州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校长赵莉提出了对主城区边远和规模偏小学校加强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倾斜力度的建议。
赵莉对记者说,2023年,徐州市三个主城区,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实地迎检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2024年将积极迎接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检查。以云龙区教育的整体发展来看,近几年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投入,各学校建设、师资配备、教育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但就校际间发展来看,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平衡发展依然存在。尤其是规模小的、地理位置偏远的学校,虽然硬件上达标,但是在校园内涵建设、名师队伍、课程建设上还有一定差距。
赵莉建议,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确保规划建设到位、资金保障到位、师资配置到位。首先要安排专项建设经费,用于学校内涵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边远和规模小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招聘教师分配向边远和规模相对小的学校倾斜,边远学校的领导班子建设也要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赵莉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必须落实“区域调剂、动态调配、周转使用”的教职工编制管理机制。要引导和鼓励在职教师到边远和规模小学校任教,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轮岗制度,通过采取长期制、短期制、单向派入制、双向互派制以及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制等灵活多样的支教形式,支援薄弱学校,并在评优评先等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才能更好地推进全市义务教育现代化。
守护两岸文化根脉 促进同胞心灵契合
——访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学工处处长、市台联会会长邱丽
本报记者 徐梦婷 赵洋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共同财富。凭借着这份归属感和认同感,两岸同胞始终保持人文往来不停、文化交流不断。”市政协委员、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学工处处长、市台联会会长邱丽今年围绕加强徐台两地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建言。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畅通两岸文化交流渠道是促进两岸同胞民心相通、走近走亲的重要抓手。”邱丽告诉记者,近年来,依托汉文化资源优势,徐州市以汉文化景区为主阵地多次开展两岸交流活动,增强了两岸交流,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畅通两岸文化交流渠道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
“人员交流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基础,尤须关注青年、学生的交流。”邱丽建议,要进一步推动两岸非遗文化、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增进两岸同胞文化认同。在展现两岸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的过程中,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在此过程中,可以邀请岛内师生来徐开展交流访问,带领他们体验徐州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组织开设国画、书法、剪纸、武术、中医药等传统文化课程,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的同时,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送戏进乡村 文化暖人心
——访睢宁县魏集镇文化站站长夏争春
本报记者 欧稳 通讯员 陈士洲
每年春节前,都是睢宁县魏集镇文化站最忙碌的时候。春节“送戏下村”是重头戏,作为文化站站长,夏争春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今年我们精心编排了一系列文艺节目,不仅有睢宁传统舞蹈划旱船、落子舞,传统曲艺睢宁大鼓,还有三句半《夸夸我们魏集镇的好榜样》,小品《退彩礼》等。”在夏争春看来,新春“送戏下村”不仅仅是25场演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通过节目编排,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好人事迹、弘扬社会正气等,也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夏争春说:“送戏进乡村,文化暖人心。把戏曲‘视觉盛宴’和‘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通过开展‘送戏下村’惠民演出,不仅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演出是载体,润物细无声。”夏争春说,魏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者利用每次演出机会,采取宣讲、讲解、答疑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面对面”耐心地为群众普及传统文化、防诈骗、移风易俗等相关知识。
“用好移风易俗良好载体,杜绝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规模过大,盲目攀比。”夏争春说,为革除多年的红白喜事攀比之风,他们牵头组建了多支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耐心细致向群众宣传移风易俗新政策,讲解文明婚嫁、抵制迷信、厚养薄葬等文明新风的重要意义,呼吁群众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抵制婚丧事大操大办、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引导群众积极响应移风易俗号召,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要关注群众切身之‘需’,用文化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铸魂’,切实推动服务群众、文化惠民政策落地见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夏争春表示。
做强农文旅产业项目 助力乡村振兴
——访徐州市吾爱山谷家庭农场负责人李雷
本报记者 胡明慧
在铜山区张集镇梁堂村徐州市吾爱山谷家庭农场的温室大棚内,一片生机盎然,新研发的口感番茄品种进入采摘期。农场内,去年开始建设的品种研发中心已初现雏形,深加工产线正在加紧建设。
3年前,一直在国际知名种业公司打拼的李雷返乡创业,在梁堂村包下了1000余亩土地,建设总投资超亿元的吾爱山谷家庭农场。以农文旅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带动村民致富,是李雷返乡创业的初衷。吾爱山谷家庭农场赶上了发展的好时机。这几年,徐州把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和五环路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带建设当作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来抓,吾爱山谷既处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又在五环路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带上,借势快速发展,建成了现代高效设施种植园,研发的口感番茄、网纹蜜瓜等新品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李雷笑着告诉记者,吾爱山谷的不断做大做强,也让他在发挥人民代表职责,联农带农、助力乡村振兴上有了更强的“动力源”。
去年,吾爱山谷家庭农场开始建设品种研发中心,并着手上马深加工产线。“品种研发中心将开启新的育种模式,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手段,保证基因优势,培育优良品种。使用这种基因编辑的技术,不仅番茄的抗病性能大大提高,产量也能提升20%—30%,一茬番茄的亩收就能达12000斤。”李雷告诉记者,品种研发中心能够保证产品品质,同时也使产品具有更强的功能性,“比如说,可以富硒,可以降压,为我们下一步的产品深加工牢牢打下了品牌特色基础。”这几年,吾爱山谷一直着眼一产,示范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优良品种。“基地150亩的规模化种植,辐射带动240余户农民种植,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通过统一种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吾爱山谷带动了优良品种的种植,也给村民们带来了先进的种植理念,让村民实现了大幅的增收。”李雷告诉记者。
新的一年,吾爱山谷正积极谋划步入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新阶段,以研发带动深加工,形成更有延展性的产业链,带着村民们把特色产业一步步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