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法院厚植保护创新法治“沃土”
|
||
|
||
|
本报记者 王彬 通讯员 吴倩
近年来,徐州法院主动融入和服务淮海经济区发展大局,深入践行“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理念,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2023年11月,徐州中院知识产权审判庭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新布局 构建高效能知识产权审判管理体系
2022年6月9日上午,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响起,宣告了徐州知识产权法庭的正式运行,也开启了徐州地区知识产权保护的新篇章。截至目前,徐州知识产权法庭共受理了包括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权属及侵权纠纷在内的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共2033件,涵盖徐州、宿迁、连云港地区粮食生产、钢铁冶炼、机械制造、矿业开采等重点行业。
此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知识产权案件管辖调整的要求,徐州地区五家基层法院获批普通知识产权案件一审管辖权,徐州法院又在徐州经开区法院、中国徐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睢宁沙集电子商务转型示范区、连云港连云区法院、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设立了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点,形成了“1+5+N”的审判工作新格局,构建了强有力的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矩阵,为淮海经济区创新发展战略实施保驾护航。
新动能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主导作用
“被告盛某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金地公司经济损失及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共35万元。”近期,徐州知识产权法庭审结了一起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判决销售白皮种子的行为人支付高额赔偿,传递出徐州法院加强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强烈信号。
近年来,徐州法院不断强化司法担当,以优质裁判引领司法导向,借助“两员一官”技术查明制度、专家库技术咨询制度,妥善处理了“中矿大公司与某电气公司商业诋毁纠纷案”、“盛某侵害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开晶照明诉某光电公司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等一系列涉及不正当竞争纠纷、种业知识产权、发明专利侵权案件,加大对源头侵权、恶意侵权、重复侵权、规模侵权等严重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并通过定期发布典型案例,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影响力,增强创新创造者的信心与活力,助推种业、工业、矿业、小商品制造业等经济基础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新平台 完善多方参与的多元解纷机制
“食品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厂名与地址不仅意味着食品安全责任的承担,更累积着企业的商誉与口碑,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面对一起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生产食品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承办法官朱清华在指导当事人规范举证的同时,与市知识产权局沟通联系,了解新沂市本地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做法,并向生产商释明相关法律规定,最终在承办法官的释法说理下,该公司主动赔偿,案结事了。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萌发,知识产权纠纷大幅增长,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徐州法院多措并举,诉前诉中齐发力,打造多方联动、优质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市中院与市知识产权局联合率先出台《关于建立专利类知识产权民事案件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若干规定(试行)》,明确诉调对接的案件范围、工作原则、运作机制及保障机制。
2023年,鼓楼法院、睢宁法院、新沂法院等法院分别联合属地的知识产权局、商业联合会、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机构,建立了联合调处、诉调对接、多元共建等机制,构建了法院主推、多方参与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在案件审理中,深入推行繁简分流、调判结合的提质增效模式,2023年8月,市中院印发了《关于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工作指引(试行)》,并制作商标权、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审判要素表,利用小额诉讼程序优势,高效便捷回应权利救济与激励创新需求,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