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加快建设区域科创中心——社会各界热议科技创新
|
||
|
||
|
||
|
||
|
本版统筹 王春莹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塑造发展新动能,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徐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科技领域创新,攻克一个个重大技术难题,取得一项项战略性成果,吸引一批批优质项目生根发芽,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抓手,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助推徐州高质量发展。
如何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科创与产业怎样同频共振?如何加快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围绕科创成果转化、创新载体建设、未来产业培育等话题,记者采访了科技界代表委员和相关人士,对此进行了解读。
汇聚创新资源 吸引高层次人才
——访市人大代表、江苏淮海科技城管委会主任王建
本报记者 王春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徐州市高度重视创新引领和动能转换,着力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全力聚合科技创新要素,加快建设区域科创中心。
“提升区域科创中心创新能力离不开人才资源。”市人大代表、江苏淮海科技城管委会主任王建说,“徐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构建‘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出台了‘彭城英才计划20条’等一系列政策,专门成立彭城英才服务联盟、淮海经济区高校人才培养联盟,不断引领人才发挥科研能力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引进一个人才、创办一家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目前,徐州正深耕“343”创新产业集群,前瞻布局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产才融合发展,这是徐州市锚定产业定位、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经之路。”王建表示,要坚持人才战略引领,用好人才优惠政策,深化与国内重大科研平台、高端研发机构在人才交流、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产学研”校地务实合作,依托驻徐高校院所科教资源优势,强化人才政策宣传力度,不断优化留才环境,招引汇聚一批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打造高水平育才引智新平台,构建高能级产业集群新生态,以“人才高地”助力徐州打建设名副其实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构建“四链”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生态
——访中国矿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冉进财
本报记者 王春莹
“四链”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构建有组织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离不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相互融合。
“中国矿业大学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矿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冉进财说,“中国矿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正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校企校地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以技术转移为纽带推动‘四链’融合,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发展强劲动能。”
为深化“四链”融合,中国矿业大学科学技术科研院建立了四个方面机制,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机制、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运营机制、成果转化平台协同机制、合作项目组织保障机制,加速将矿大科技势能转变为服务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关键动能。
冉进财表示,下一步中国矿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要加强校企共建平台建设,采用“企业出题,揭榜挂帅”的模式解决企业“卡脖子”问题,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人才共育共享融合模式,依托力行计划、科技副总、产业教授、企业特聘教授等途径,建立专业人才校企共育共享的融合模式;构建多层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通过学校建设的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校地合作建设的概念验证中心,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成果转化模式和体系,加速优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实现科技成果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做强创新载体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
——访徐州高新区大学创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邓辉
本报记者 王春莹
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最强引擎,重大创新载体加快建设,高端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徐州高新区大学创业园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空间、政策、资本、服务等方面全方位赋能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
“徐州高新区大学创业园是铜山区和高新区投资建设的政策性科技创新孵化载体和创新创业平台,致力于科技企业孵化、科研机构建设、科技人才集聚和科技研发转化。”徐州高新区大学创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邓辉表示,徐州高新区大学创业园正在积极构建“科技信息+科技人才+科技金融+成果转化+技术支撑+知识产权”六位一体的全域孵化服务模式,全力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创新载体孵化在创新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可以吸引人才、落地项目、催生成果。当前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创新资源要素加速向重大创新平台汇聚。
如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持续催生载体创新动能?邓辉表示,徐州高新区大学创业园将进一步打造“创新体系完备、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最优”创新高地,通过整合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创新“人才+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推动“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让高校院所的创新成果就近转化,由区内企业进行承接,用完善的机制体制保障科研人员潜心研发,助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做大做强,形成“成果转化+科研人才”互利互强的新局面。
全力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
——访徐州市科技局科研条件处副处长蒋谷硕
见习记者 梁梦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徐州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和唯一路径。
“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徐州转型发展中的一次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出台17条专项政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徐州市科技局科研条件处副处长蒋谷硕介绍,我市以精准化抓政策争取,依据省17条政策,细化梳理出85个方面153项具体争取事项,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成功纳入省实验室序列,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顺利推进。以项目化抓建设推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滚动调整、编制重点项目清单,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建设梳理102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发布“揭榜挂帅”项目规模达1.5亿元。以专业化抓协同创新,加速徐州科创圈建设,深化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研究制定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行动计划。以典型样板抓试点示范,整理分析示范区建设指标、数据,在新老接续产业发展、工矿废弃地综合利用和城市生态修复等领域总结提炼典型经验。
“下一步,徐州将努力走出一条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畅通交流合作渠道,推介宣传我市可持续发展经验,力争在国内外讲好徐州高质量转型发展故事,以典型经验为发展样板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走在前、做示范。”蒋谷硕说。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科创载体
——访江苏省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翟明华
见习记者 梁梦雨
江苏省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安创中心”)是促进徐州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推动技术转型的重要平台载体,也是全国安全应急领域第一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安创中心始建于2023年,紧紧围绕“小核心、大平台”建设目标,在完善中心体制机制及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开展研发项目7项,合作建设研究院2家,针对危险化学品、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重大安全风险,提出“智慧云平台+测防救”的技术路线,构建了7个场景的科技解决方案。
“2023年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要求‘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江苏省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翟明华说,这为安创中心推动徐州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转变注入了信心。
翟明华表示,下一步,安创中心将以打造科创平台建设新高地为目标,面向世界科技发展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扎实推进需求分析、科技研发、转化孵化与服务、成果推广等四大平台建设,扩大安全应急研发联盟、企业联盟两大联盟建设,强化科技成果遴选,加快企业孵化,努力探索从科学到技术、技术到产业的转移转化,力争开发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可生根的重大项目,推进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的升级迭代。
“安创中心将秉承解难题、创核心、做产业的核心使命,为徐州安全应急产业集群化、高质量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翟明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