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走在前列————写在2024年徐州两会召开之际
|
||
|
||
|
||
|
||
|
行至岁尾,回看全年。
田畴沃野,冬小麦出苗齐壮。2023年,我市粮食生产实现“20连丰”;
汽笛鸣响,中欧班列满载货物,驰骋万里。2023年,全市海关累计监管进出口班列370列;
……
热潮澎湃,升腾万千气象。成绩单里观“形”察“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条上扬曲线,描绘出全市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的起步之年。
开局之年,以新发展理念“指挥棒”立起高质量发展“风向标”,徐州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起步之年,以“敢为善为、务实落实”的拼搏劲头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徐州起而行之,一步一个脚印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的新篇章。
产业发展
产业体系的质量,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这一年,徐州产业发展底气更足。
7月20日,国家工程机械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大会在徐州开幕。这场旨在推动工程机械先进制造业集群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会议,成为徐州不断加快技术创新、锻强工程机械全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攥指成拳、聚链成群,徐州不断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构建“343”创新产业集群,是徐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牵引带动徐州中心城市建设、老工业基地转型,为徐州跻身万亿级城市、推进未来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8月15日,“343”创新产业集群四链融合对接会召开,通过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优生态,进一步推进“343”创新产业集群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稳”的态势在持续,“进”的力度在加大。
10月25日,第三届中国安全及应急技术装备博览会开幕。连续举办三届,安博会为徐州安全应急产业厘清思路,拓宽赛道。
11月24日,赛迪顾问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发布《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徐州由2018年的第27位上升到了22位。
数字的变化,彰显实力的跃升。
徐州在全省率先出台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12月8日,江苏省新型能源体系示范启动暨徐州市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推进大会在徐州举行,省发改委发布《徐州市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0年)》,从省级层面推进徐州绿色低碳能源产业。
“老”工业基地汇聚“新”资源,徐州前瞻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围绕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细胞和基因技术等细分领域发力突破,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赋能产业集群,为徐州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带来精彩“聚”变。
招大引强
这一年,徐州招商引资的身影忙碌。
年初,徐州奏响了“招大引强突破年”的号角,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抓招商、引项目,带动各板块掀起“大招商、招大商”热潮。
从年头到年尾,徐州代表团的招商日历上行程满满、步履匆匆:
2月,北京考察洽谈,深入对接央(国)企和行业头部企业;4月,上海招商,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5月,赴芬兰、德国、丹麦访问并开展招商推介;6月,赴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开展专题招商;7月底8月初,赴香港开展经贸交流、科技金融对接、文旅推介等活动,举办2023徐州(香港)投资推介会;10月,举办第二十六届投资洽谈会;11月,浙江、深圳招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从京津冀、长三角到粤港澳,从韩国、日本到欧洲多国……徐州招商足迹遍布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创新要素最活跃、最前沿地区,招商成果在忙碌中收获。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全市落地百亿级项目1个、50亿级项目14个、10亿至50亿元项目70个;“343”创新产业集群项目256个。全市新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百余个,省重大项目推进整体超序时,120多个市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为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项目引进来,只是第一步。让项目“建起来”“留得住”才是关键。这其中,营商环境是重要的“催化剂”。
在徐州,坚定地同企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用精准、高效、优质服务为企业厚植发展沃土,让企业家在徐州投资放心、创业顺心、发展安心,已经成为了各地各相关部门的共识。
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常态化开展“贴心交流、暖心服务、真心惠企”服务企业活动,与企业携手、共渡难关,进一步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助力企业强信心、稳预期、解难题,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手抓发展。一系列得力措施、一条条暖心政策,持续优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优渥发展“土壤”,徐州让广大企业在徐发展无忧、敢干“有底”。
科技创新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徐州科创圈纳入全省三大科创圈,云龙湖实验室获批筹建省实验室……
这一年,徐州创新发展再添新使命。
集聚创新资源,扩大要素增量,优化创新生态……各类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创新资源要素加速向重大创新平台汇聚,在创新驱动的竞赛中,徐州正加速向前。
紧扣“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主题,徐州加快建设“徐州科创圈”,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一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新认定数、通过率均创历年新高,区域科创中心建设起势发力。
如今,一个“创新坐标”正在徐州铺展开来,孕育着强劲的创新动能。创新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发芽、加速生长,为开局之年的高质量发展积蓄能量。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
5月21日,第三届彭城英才荟在金龙湖畔召开。这场以乡情为纽带,以发展为主题的盛会已走过三届,每一届彭城英才荟都为海内外英才来徐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11月4日,2023淮海人才峰会上,徐州发布人才新政、张榜求贤揽才。“彭城英才计划20条”重磅发布,加速人才集聚,“彭聚英才·城就未来”人才工作品牌持续擦亮。
以城聚才,以才兴城 。2023年系列招才引智活动,反响良好。徐州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最佳路径,助力打造区域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广泛集聚青年人才、着力培育本土人才,这一年,“才”源滚滚的徐州,推动“人才力量”从一城走向全域,让“彭城英才”更有归属感与成就感。
中心城市
高质量发展,是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发展。
这一年,徐州坚决扛起新担当。
锚定“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主攻方向,徐州一体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坚持把自身发展置于全国、全省大坐标中考量,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致力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深入推动产业、城市、生态、社会转型,通过高质量发展持续释放强劲势能,城市的规模、实力、载体、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建设逐步展露出现实模样。
这一年,徐州城市发展空间拓展延伸。
锚定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加快“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建设。《徐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顺利获批。五大类100项城建重点工程有序实施,成功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连续三年获批住建部城市体检样本城市。
这一年,徐州弹好协同发展“协奏曲”。
徐菏交通一体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徐州淮北结对合作帮扶协议、共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框架协议正式签署,徐淮快速通道建成通车,淮海经济区六大领域50余项合作事项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推进。
第二届汉文化论坛高规格举办,徐州历史文脉传承保护工作加快推进,户部山—回龙窝街区入选国家旅游休闲街区,区域教育、文化、医疗高地建设驶入快车道。
从宿州、淮北到连云港、菏泽、商丘,淮海经济区城市间交流频繁,走亲串门、共叙情谊、共话发展。
发展区域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为构建新格局注入新动力。
连接淮海、通达全球的背后,离不开城市综合能级的提升。徐州持续突出在苏北洼地崛起中的引领作用、在淮海经济区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以及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持续拓展外围节点功能承载力,带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文旅消费
“后备厢”市集游客熙攘,户部山古街上美食飘香,回龙窝街区人头攒动,壹捌夜市流光溢彩,彭城壹号小广场上鼓乐齐鸣,《彭城风华》诗意流转……
徐州园博园、徐州欧乐堡海洋极地世界、徐州九顶山野生动物、徐州乐园、徐州方特乐园,“五园”齐开,欢乐纷呈……
有吃头、有玩头、有逛头,“特种兵们”N刷徐州,流连忘返……
这一年,徐州因文旅消费火爆“出圈”。
弥漫着汉文化、徐州味、烟火气、时尚潮的徐州文旅消费市场,吸引八方游客来徐,感受中心城市魅力。
文旅“火起来”、夜市“热起来”、人流“旺起来”,烟火气里折射欣欣向荣的徐州。数据显示,仅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91.26亿元。“淮海新消费”系列主题活动接续开展,徐州旅游总收入迈上千亿元台阶。
数据“热”的背后,透视着消费新风尚,一幕幕火热消费场景,表达着消费的张力。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文旅消费火热势头延续到新的一年。
据徐州智慧文旅平台测算,2024年元旦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137.08万人次,同比增长131.2%,实现旅游总收入15.22亿元,同比增长232.3%。文化娱乐丰富多彩,跨年活动仪式感满满,大街小巷烟火气升腾……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徐州文旅市场热力十足。
民生福祉
民生暖色,折射发展成色。
这一年,徐州群众收获了满满幸福感。
老旧小区改造成果斐然,积水点治理制伏水患,“15分钟医保服务圈”不断完善,线上线下就业帮扶同步发力,政务便民平台普惠市民……
把群众的“关键小事”作为“头等大事”,年度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以政府主导,实行市场运作,按照“高站位、宽视野、大格局”标准,立足解决老旧小区功能缺失、设施不足等问题,推动居民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同时,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形象、便民利民”为思路,结合小区特点和设施现状,在尊重民意基础上,对实施项目量体裁衣、分类改造。
8月13日,市委书记宋乐伟专题调研中心商圈积水问题并召开座谈会,对切实做好积水点治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9月14日,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徐州市区积水点治理实施方案》,要求到2023年底,市区积水点消除率达80%。下淀立交、中心商圈等城市重点部位经受住汛期考验,易涝积水点治理成效明显。2023年,市区易涝积水点治理完成140多项、惠及居民70余万人。
一个个政策陆续出台,一项项改革渐次推进,徐州顺应百姓期盼,厚植民生福祉。
2023年,徐州持续将“真金白银”投向民生领域,全市财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0.8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民生支出192.1亿元,占比75%。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10元,同比增长4.2%……
投入力度,彰显民生温度。
一组组民生数据连缀成向上的曲线,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也汇聚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砥砺奋进,春华秋实。
过去一年,经济向好、发展向新、民生向暖,百姓的身边事、烦心事、具体事不断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
春山在望,未来可期。
新的一年,坚定发展信心,埋头苦干、勇毅向前,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必将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