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一城诚意 聚天下英才
|
||
|
||
|
本报记者 郑玉倩
“在徐州生活真的很舒心,对人才非常友好,产业发展也很给力。”不久前,徐州致能半导体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刘庆波作为来徐就业的高层次人才代表,在“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徐州站活动上总结了在徐州工作生活的三个印象,并向当天参加活动的高层次人才发出邀请,与他一起在徐州创新创业,实现人生理想。
像刘庆波一样,从选择徐州到留在徐州、热爱徐州的人才还有很多,如何吸引更多人来徐就业创业,打通他们的成才之路,让他们发展得更好,徐州创新招引“乘法”、求解培育“算法”、做好服务“加法”,为人才搭台筑梦。
人才是强市之本、转型之要、活力之源。徐州抢抓“一带一路”交汇点、长三角一体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等战略叠加机遇,围绕全省“四位一体”人才工作格局,高站位大格局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以“彭城英才计划”为统揽,全方位做好人才“引育用留”文章,加快建设区域人才高地,努力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
党建引领 凝聚人才工作强大合力
党管人才是实施人才战略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人才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
“必须加强对人才工作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在去年召开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市委书记、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宋乐伟指出,人才是塑造创新发展新动能的强劲引擎,是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关键支撑,是赢得区域竞争主动权的核心要素,强调要聚焦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定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快打造一批高能级平台载体,推动人才与创新相互促进、深度融合,以更强的人才队伍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以人才优势构筑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优势。
一年来,我市始终把深化党管人才作为全市重中之重的工作,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重大部署,在优化政策、创新机制、改进方式、务实重效上狠下功夫,营造了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浓厚氛围。
——坚持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中共徐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23年工作要点》,聚焦一条主线,扎实开展六大专项行动,为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推动“强富美高” 新徐州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推动人才服务专项活动常态化、长效化。以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方式,在全市组织开展“送政策、问需求、听建议”人才服务专项活动,旨在主动服务产业发展、摸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用才主体人才需求,找准全年人才工作靶向,进一步提升工作质效。
——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吸纳。在市“两代表一委员”换届中推选高层次人才,有一位博士及一位高技能人才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推动人才积极参政议政,为国家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党建引领,将广大人才队伍牢牢吸引在党组织这个“强磁场”周围,全市各地人才集聚度、活跃度、贡献度持续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人才招引 构建“多位一体”引才格局
“我要倾尽全力,追低碳能源发展之光。”江苏碳测低碳研究院法人代表、院长周带华说。
2023年,是周带华创办江苏碳测低碳研究院的元年,从不懂低碳行业到成为资深行家,她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拼搏,也离不开徐州对优秀人才的重视。“绿色低碳能源产业是徐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点,全市拥有规上绿色低碳能源企业329家,还成立了绿色低碳能源产业联盟,再加上政府对企业发展的扶持,我对这一行业发展非常有信心。”
2023年12月8日,江苏省新型能源体系示范启动暨徐州市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推进大会在徐州举办。会上发布《徐州市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0年)》,启动江苏省新型能源体系示范,推介徐州市绿色低碳能源产业情况,42个涵盖综合能源战略合作、电源类、电网类、负荷类等类别的重点合作项目签约。未来,徐州将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示范城市,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中贡献更大“徐州力量”,周带华的创业之路也将越走越宽。
为了吸引更多像周带华这样有技术、有梦想的人才来徐,我市高规格举办2023淮海人才峰会,着力打造区域高水平人才交流平台。峰会期间,11位两院院士,60余所高校院所领导、学院及相关部门负责人,200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代表、青年大学生代表、科技企业代表来徐对接交流,围绕“新政发布、生态优化、人才招引、项目落地”等目标,举办1场主题活动、6场专题活动和N场县(市、区)分会场活动,持续擦亮徐州人才工作金字招牌。
得青年者,得未来。我市持续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集聚引进大学生来徐就业创业。创新举办高层次人才云聘会、淮海才洽会等招聘活动,抢抓大学生招引黄金期,大规模开展秋季系列校园招才引智活动,全年举办“名企名校行”招才引智驻徐高校、南京线、山东线、淮海经济区线等系列校园招聘活动106场次,提供就业岗位约1.6万岗次,人才需求9.6万人次。
新发布的“彭城英才计划20条”,提出对毕业5年内首次在徐州企业就业的博士和全日制普通高校硕士、本科毕业生,连续3年分别给予每月3000元、1500元、1000元的生活补贴;对大学生在徐创业,集成提供办公场所、培训补贴、社保补贴、业绩奖励等系列支持,优秀创业项目最高给予6万元支持和3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
优渥的引才政策,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徐州。“我校毕业生在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相关行业及商贸服务业的就业创业人数不断攀升,从不足700人增长到近千人。”徐州工程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刘宏军说。
深化培养 打造“产才融合”发展高地
“您在行业里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保证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去年11月2日,首届中国淮海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举行,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加快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现场,参赛选手们结合各自创新发展模式,详细介绍了项目管理团队及项目的市场地位、技术创新、发展潜力等内容。基于量子材料的医用远红外光电晶片及产业化,生物酶催化技术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与产业化,耐低温型动力锂电池负极新材料开发及产业化……多样化的项目带来思维的碰撞和创意的凝结。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创业大赛采用“城市赛+产业赛”赛制,共在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地举办10余场城市赛,吸引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1000余个重点产业项目参赛。经过激烈角逐,共有24个项目成功晋级当天的总决赛,涉及徐州产业发展最核心的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和ICT、医药健康等领域。
为更大力度推进产才融合,我市还深入落实省组“四对接”活动要求,赴北京、天津开展“徐州人才周”活动,走访天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6所等高校院所,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展专场招聘,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徐就业创业。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深入摸排企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持续推动“人才·项目”双招引,先后赴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5个高校院所举办校地企合作洽谈会,同步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专场校园招聘会等活动。
去年底,我市还成立淮海经济区高校人才培养联盟,聚焦人才政策联通、科教资源联享、科创平台联建、科研攻关联合、人才活动联办和人才培养联动,着力打造有效衔接的区域人才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区域人才“引育用留”联动协调机制,探索给予高校更多人才支持,促进淮海经济区人才政策协调发力,助力高校建设发展。
服务加持 涵养“开放包容”营才生态
人才竞争的核心是政策和环境的竞争。锚定“人才强市”战略,我市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全力推进人才工作,以一个个海纳百川的良方,广聚世界英才,人才工作步履坚定、阔步前行。
“只需要扫一下‘徐州人才码’,就可以快速进行人才类别认定,实现政策精准匹配。”在刚启用不久的徐州人才会客厅内,工作人员正在向前来咨询的大学生崔莹莹详细介绍着会客厅。
眼下,徐州正积极抢抓多重叠加战略机遇,高站位大格局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为了更好地为各领域、各层次在徐人才提供个性化线上+线下精细化服务。徐州人才会客厅计划打造集全科服务、政务通办、企才对接、活动路演、网红书吧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专属空间。
作为徐州人才码首批人才服务合作伙伴,徐州人才会客厅会定期为来徐留徐人才提供扫码免费咖啡服务。一杯咖啡,是徐州服务人才的真情举措,也是为来徐优秀人才项目洽谈、休闲交流提供的特色阵地和暖心服务。还有特别设置的政务通办一体机,方便人才了解政策、办理事务。“人才找岗位”能够智能检索、精准匹配;“企业招人才”也可根据搜索热度优化招聘方案。
围绕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徐州还大力实施人才生态提优行动,成立“彭城英才”服务联盟,围绕人才创新创业、生活安居、交通出行等方面,拟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积极聚合人力资源、文旅、交通、金融等多方资源,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组团打造人才服务共同体。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了让更多“金凤凰”选择徐州,留在徐州,发展徐州,我市推动江苏淮海科技城漫柏未来人才社区升级改造,准备3种户型,总计773套人才公寓。下一步,江苏淮海科技城还将携手漫柏集团共同打造人才社区产业生态圈,搭建人才生活、社交、创业等多重场景。从更优生活方式出发,将人才对社区的认同感延伸到对城市的归属感,用情留住人才。
人尽其才 奔涌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暖心举措,让各类人才在徐州安身、安心、安业。
2023年,招才引智质量应势攀高。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83万,其中,高层次人才15.8万,高技能人才35.4万,在徐高校毕业生留徐率逐年提升。
这一年,聚才兴业效应乘势放大。全市人才企业加速发展,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5家,过千万元企业452家。全市入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157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这一年,爱才敬贤生态聚势做优。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由1.08亿元增长至1.58亿元,增长46.3%,倾力打造徐州人才会客厅和徐州人才码,为各类人才畅享高品质服务提供坚实保障。
这一年,高层次人才引育成果丰硕。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50人,入选率较去年增长40%以上。获评首批省人才攻关联合体2个、入选省双创人才32人、双创团队7个,双创博士24人,位居全省前列。
一批批优秀人才在徐州的广阔天地中各展所能,描绘出人才质量转化为经济能量、智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生动景象。满载激情和梦想的人才队伍,在推动江苏“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中展现着徐州动能澎湃的强力引擎。
“下一步,我们还将以‘彭城英才计划’为牵引,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工程质效,创新开展人才招引活动,切实加强本土人才培育,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徐州将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以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奋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为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注入更强人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