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江苏徐州:“汉风”舞动文旅商融合,“数写”文化产业新篇章

2024-01-14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孟祥
2024-01-14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张瑾

随着大篆“彭”字在背景音乐中连续弹出,汉画经典画面汉乐舞图、庖厨图、牛耕图一一显现,2023年12月31日夜晚的新年倒计时,江苏省徐州市中心苏宁大厦的跨年光影秀,以一场汉画像石和汉俑元素的活化应用,惊艳众人。

品两汉文化,赏山水美景。作为两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集萃地,徐州持续擦亮“国潮汉风”“快哉徐州”品牌,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通过汉文化与现代新潮时尚的碰撞,让越来越多的汉文化符号“活”起来、“动”起来。

舞动汉风

谱写新时代华章

徐州是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作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和集萃地,这里留存下544处汉文化遗址遗迹、12137件汉代可移动文物,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汉代三绝”名扬海外,素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美誉。

梳理徐州历史文脉,挖掘汉文化价值内涵,提炼展示汉文化精神标识,近年来,徐州先后编制《徐州汉文化传承发展专项规划》,拟定《弘扬汉文化三年行动计划》,整合高校和民间汉文化研究力量,组织编撰《徐州通史》《汉学大系》等研究著作,推动零星、碎片式研究向全面、系统式研究转化。


2020年和2023年,徐州高端化举办两届汉文化论坛,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名人学者论道彭城,搭建起阐释、传播、展示汉文化的全新平台,在夯实江苏两大文化特征“汉风”“吴韵”比翼齐飞文化格局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深入实施徐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中,徐州持续推进下邳故城等重点考古项目,加快实施狮子山楚王陵、花厅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拓展提升“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的保护展示功能,让徐州文明的起源演进和文脉的赓续发展更富科学信度和历史厚度。

为进一步在城市形象塑造中展示汉文化风采,徐州依托云龙书院、云龙区图书馆等平台,邀请国内汉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先后推出“云说两汉”“汉学讲堂”“徐州人讲徐州故事”等汉文化系列讲座,徐州汉文化传播广泛,影响深远。

以弘扬传承两汉文化为历史使命,徐州博物馆秉承“打开围墙、开门办馆”理念,2023年,徐州博物馆组织汉代精品文物外展7场,受到各地观众关注。徐州博物馆除基本文物陈列之外,全年还策办临时展览10场,2023年共接待观众130余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聚焦市场需求、生活场景, 打造文旅融合精品项目,推动“汉”元素融入公共文化服务、文创产业和城乡建设,徐州“国潮汉风”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擦亮,两汉文化在古彭大地薪火相传。

用好资源

推动文旅商融合

文化因城市而兴,城市因文化而盛。文化繁荣、文明昌盛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城市文旅繁荣的不竭动力。

紧扣“汉文化”谋篇布局文旅产业,徐州文旅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突出“汉文化、徐州味、烟火气、时尚潮”元素,持续办好汉文化旅游节、徐州文博会等重点活动,大力招引培育建设一批重点文旅项目,不断放大“快哉徐州”“国潮汉风”等文旅品牌影响。


连续9年举办徐州文博会、连续17年举办汉文化旅游节,“国潮汉风”、“舞动汉风——城乡文化对对碰”、“汉服嘉年华”、汉服设计大赛等特色品牌活动深入人心,汉舞、汉乐、汉礼、汉服等一批汉文化元素成为看得见、穿得出、吃得着、带得走的徐州文化符号。

千古繁华地,徐州不夜城,打造5年的“国潮汉风·夜彭城”文旅品牌,内容不断丰富,辐射效应更强。户部山画堂秋色、戏马台千古绝唱,幕色之下的文化街区互动性情景演艺、沉浸式文化夜游为古城注入活力。

依托回龙窝文化街区打造的国潮汉风馆,这里的戏曲表演刷屏朋友圈。江苏省柳琴剧院院长韩梅介绍:“我们学习南京博物院老茶馆的做法,对原有节目进行了包装提升,吸引游客在此听戏喝茶,效果非常好。”

文旅商融合,徐州商业、景区纷纷丰富产品供给,推出优惠措施,提升优质服务,为广大消费者和游客带去丰富的文旅产品。

2023年,云龙区创新推出文旅商融合新产品“汉符”云游记,用“汉符”手册串联起云龙区人气较高的文旅商点位,拉动2000万元消费。

苏宁广场、杉杉奥特莱斯、徐州乐园等大型商超与乐园推动城市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文旅商业化,打造都市创新型的文旅商业,业已成为市民与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徐州深厚的汉文化土壤,不断迸发出澎湃活力。2024年元旦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137.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22亿元,开启新年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