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强:变成一颗“好种子”逐梦沃野
本报记者 林雪 周双双
虽是冬闲时节,来自邳州市土山镇的“85后”种粮大户贾强却依旧闲不下来。1月8日,记者见到贾强时,他正忙着抽样检测烘干粳稻的水分含量。
“粳稻的水分含量必须符合贮藏标准,才能保证存放的安全性。”谈起种粮方面的心得,贾强思路清晰、侃侃而谈。作为一位职业农民,贾强的履历相当亮眼——成立家庭农场、打造恒温育秧室、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在实现智慧农业的道路上,贾强步履不停,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农匠、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江苏省种粮大户、苏米工匠、江苏省优秀乡土人才等荣誉称号。
返乡种粮 创业何必去远方
不同于寻常“种粮大户”承包土地自己经营的模式,“新农人”贾强在种粮之余,还为农户提供托管、帮办等服务,即使是冬闲时节,贾强依旧要为农产品储藏、农资配送、技术培训等事务奔波。他却乐此不疲:“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这片土地不仅哺育了我,也成就了我的事业,再苦再累都值得。”
回忆起返乡种粮的初衷,贾强十分感慨:“我父母都是农民,我从小就跟着他们到地里干农活,切身体会过农民劳作的辛苦。”当时,父亲承包的30多亩土地遇到了管理粗放、技术设备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贾强忧心之余,萌生了用机械化种植破解困境的想法。
2009年,贾强和父亲牵头成立了邳州市土山镇炳华机插秧专业合作社。买机器资金不够,一家人就干一点、挣一点、借一点,创业初期的艰辛让贾强永生难忘,“干农活不像上班,特别是农忙季节,要抢收抢种,白天头顶烈日,晚上披星戴月,我最好的青春岁月都投在了田里。”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多年的奋斗与坚持,合作社逐步实现了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作业,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粮食产量也有了明显增长。贾强说,利润微薄的黄土地一度被年轻人抛弃,然而真正回到这片土地上时,他深刻感悟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理,“只要你一腔真情地对待它,土地是不吝回报的。”
2013年,国家鼓励农民创办家庭农场,贾强第一时间来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了邳州市华瑞粮食种植家庭农场,这也是邳州南部的第一个家庭农场。然而,贾强身边却有很多人认为粮食收益低,劝他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农作物。“国家对粮食安全越来越重视,为保障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也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我认为种好粮是大有作为的事情。”贾强说,目前自己的农场已经拥有近500亩土地,主要从事小麦、水稻种植及稻米加工与销售。
科技赋能 “新农人”大放异彩
2021年,受到“三乡工程”政策引导及当地政府扶持,贾强在原先家庭农场的基础上投资成立了邳州首家“全程机械化+农事综合服务中心”。针对农村劳动力缺乏局面,贾强推出了农田托管和半托管服务,如今,他的服务半径已扩大到周边12个乡镇近5万亩耕地。
“通过科技赋能,重塑农业服务的方式,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贾强说,服务万家、带动万家、致富万家,是他成立农事综合服务中心的初衷。
中心投入使用以来,贾强提供的服务帮助村集体共增收220.5万元,家庭农场共增收1005万元,小农户共增收354万元。解决350人就业,农民培训3000人次,解放劳动力2000余人。
不仅如此,农事服务中心的790亩良种繁育基地,还承担着邳州市水稻科技综合展示基地示范展示工作,每年展示小麦、水稻新品种15个以上,新技术、新产品5项以上。通过实验种植,选择优质品种达到20多个,推广种植面积达到80余万亩,推广覆盖到整个邳州市。此外,基地还多次承担农业部、江苏省稻麦绿色高产创建、病虫害绿色防控、稻田综合种养、新品种展示、化肥减肥增效示范区等40多个项目。
“能够抓住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机遇,我感到庆幸,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农民是一门职业,不仅永不失业,而且可以大放异彩。”贾强感慨地说。
带头致富 全国劳模显担当
一人富不为富,富一方,才是真的富。
这些年来,贾强尝到了科学种田带来的甜头,在自己的生活越过越好的同时,他始终不忘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在贾强的影响下,土山镇及周边乡镇众多青年才俊都加入了返乡创业的队伍,有的注册家庭农场,有的成立合作社,纷纷回到农村广阔土地上施展才华。“现在仅土山镇就出现了六七十个种粮大户。”言语间,贾强由衷地透露出自信与自豪。如今,贾强家里每天都有人上门讨教,他经常和这些志同道合的“新农人”们走入田间地头,一起交流种植经验。
在发展农场的同时,贾强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他每年都会为敬老院捐赠自己种植的大米。疫情期间,他为土山镇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送去富硒大米、蟹田大米、黑米500公斤。为做好疫情防控,他主动找到镇政府,要求义务提供无人机消毒服务,牵头成立了土山镇“义务飞防消毒小组”,组织3个植保专业合作社5台无人机,连续在全镇消杀40多天,每天消杀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当他拿到全国劳模奖金时,第一时间拿出了1万元钱购买了学习及生活用品,去看望6名孤儿。
贾强的真心付出,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每当他上门提供农事服务时,经常有乡亲早早地预备好茶水饮料,等待他上门,这让贾强深受触动:“看到他们的笑脸,我愈发感受到这份事业的意义和价值。”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提起今后的打算,贾强笑容真挚,他说,要时刻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荣誉,继续推进数字生态农场建设,更好地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变成一颗“好种子”,扎根现代农业,奉献无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