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主城区产业发展新优势
本报记者 王正喜
为加快打造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重塑主城区产业发展新优势,推动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人融合发展,持续增强主城区综合竞争力,提升主城板块对全市发展的支撑作用,近日,市委、市政府下发《加快主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通过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与都市型工业“双轮驱动”战略,推动主城区调优产业质态、强化项目招引、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城人融合,努力把主城区打造成为推动徐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带动淮海经济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
遏制“空心化” 打造都市产业矩阵
主城区不是不能发展工业,关键是发展什么样的工业。选择在主城区楼宇内发展占地少、效益好的工业,引进技术密集型企业,可以有效遏制主城区工业“空心化”,快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施意见》提出,根据各区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依托现有成熟载体,聚焦“微笑曲线”两端,重点围绕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集约水平高、融合互补强、就业吸纳强的实体经济领域,打造适度错位、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都市产业矩阵,避免同质化发展。
锚定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建设目标,依托主城区既有资源环境和功能载体,鼓楼区主要是有效盘活工业腾退土地等存量资源,重点打造北部产业高地,依托鼓楼高新区、云创科技园、半导体产业园、医药健康产业园、中心商圈等优质载体,重点支持发展半导体和电子信息设备、智慧医疗器械、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商贸等优势产业;拓展科技服务、数字经济、金融服务、文旅康养等功能补充型产业。
云龙区主要做好新老城区发展衔接,重点打造新城区高端商务活力区,依托金融服务中心、淮海国际博览中心、国际邮件互换局、中央活力区、云龙经开区等优质载体,重点支持发展金融服务、商务会展、检验检测、信息通信、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拓展智能制造、跨境贸易、科技服务、现代商贸等功能补充型产业。
泉山区(港务区)重点抓好功能平台载体提质增效,强化泉山经开区和淮海国际陆港联动发展。依托泉山经开区、淮海科技城、数字经济产业园、淮海大健康产业园、云龙湖旅游景区等优质载体,重点支持发展数字经济、新材料、科技服务、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依托淮海国际陆港,重点支持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临港加工、临港贸易等枢纽偏好型产业。
近年来,我市正集中力量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这为主城区“脱虚向实”、加快打造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
推动数实融合 坚持“双轮驱动”
《实施意见》提出,主城三区要做强产业支撑,坚持现代服务业与都市型工业“双轮驱动”,扩量提质、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重点突破、培育壮大都市型工业,把握机遇、大力推动数实融合,坚持各有侧重、突出重点、差异竞争,在都市产业发展上力求突破。
为加快推动主城区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打造“中国工业设计名城”、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前沿科技领域立足云龙湖实验室等各级各类科创平台,打造未来技术研发、孵化和验证平台。
为加快推动主城区生活性服务业升级,将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培育“夜经济”“体验经济”等消费新热点,积极申创“世界美食之都”,打造“国潮汉风·夜彭城”品牌,培育国家级、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为推动主城区都市型制造业调优,结合主城区优势,探索“制造业回归”新模式、新路径,立足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形成符合主城区特点的都市型工业布局。与高校学科资源、研发资源紧密合作,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就近转化落地,全面拓展创新产业集群产品链条。
为推动主城区多种业态集聚融合,立足在全市范围内统筹、主城三区高位承接,努力吸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集聚融合,推动产业实现链式集群发展。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应用,鼓励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应用与拓展,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紧盯科技前沿业态、产业细分领域和未来产业风口,布局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科、未来技术研究院、未来经济产业园,为经济长远发展积蓄爆发点。
围绕推动主城区新兴主体发展壮大、载体平台功能提升、形成政策要素支撑等方面工作,《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加快打造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破解主城区发展中的深层次制约,促进主城区在更广范围更深领域实现创新突破、跨越发展,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劲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