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张怀红:用焊花点亮奋斗底色

2023-12-30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周天玉
2023-12-30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12月25日,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焊接车间超大吨位铆焊工段温暖如春。

高17米、占地7200余平方米的保温焊接车间内焊花飞溅,张怀红带领徒弟蒋威正在为即将实施焊接的1100兆帕高强度钢板烤火预热。“要达到100摄氏度,才能保证焊缝平滑,不开裂。”张怀红说。电焊工是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大的群体,也是机械制造企业中难招到人的工种。气保焊时焊接部位不能有风,夏天不能开电扇,冬天不能开暖风。

2000年从徐工技师学院毕业进入徐工集团后,张怀红坚持焊接一线23年,成长为产业工人中的一面旗帜。“冬天还好,最怕过夏天,三四十摄氏度,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还要蹲在加热到100摄氏度的钢板上焊接,汗水会顺着衣角一直往下滴,为了防止脱水每次都是喝水喝到想吐。”

砥砺奋进的“技能状元”

张怀红对记者说,刚进厂时,他负责中小吨位起重机臂架和转台的焊接。那时候,钢板的强度是550兆帕,基本上不用预热,直接焊接都没问题。工作时追求的就是工作量,凭借娴熟的技术,每个班满负荷可以焊接五到七个伸缩臂。

千吨级以上超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10多年前是欧美企业的天下。作为国内工程机械的龙头企业,徐工必须打破这一垄断。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由两万多种零部件组成,焊缝近10000条,其中近8000条需要工人手动操作;最深的焊缝深达60毫米,要分成十多层精细焊接。而起重机为了轻量化,钢材既要强度高,还得比较薄,1100兆帕高强度钢材焊接成为最核心的工艺,稍不注意就会出现气孔、裂纹等质量问题,重新修补就会造成严重损耗。

面对一个个“急难险重”任务,张怀红大量研读焊接学术论文和科技杂志,记满8本笔记。他创新推广单面焊双面成型新技术,使工友不必再钻到直径仅1米的桶体内部作业,把焊接时间缩短一半。

作为一线电焊工,已经41岁的张怀红是车间里年龄最大的焊接高级技师。用他的话说,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到最苦最累的地方发光发热。

专业专注的“大国工匠”

这十年,徐工重型生产的全地面起重机吨位越来越大,智能生产线越来越多,焊接机器人也是越上越多,但是超大吨位起重机吊臂和转台等大型结构件的连接处因为不是一个平面,很多结构件规格超过2米×2米,形状还不规则,焊接工作站没法覆盖所有焊缝,必须通过人工焊接高质量完成任务。

伸臂是起重机产品核心自制零部件的大型结构件之一,其焊接质量直接决定结构件的寿命,对保障起重机的安全可靠也至关重要。代表中国超级起重机技术创新成果的“全球第一吊”徐工XCA3000面世,并实现全球首批3台发车,再次挺起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张怀红正是这个“大国重器”背后焊工队伍的领军者。

“主吊臂上焊缝总长度超过百米,两头还有圆弧形焊缝,稍有不足,手一抖,焊缝就废了。”张怀红说,时间紧,任务重,他勇担重担,为全球最大全地面起重机成功上市争取了宝贵时间。

无私育才的“首席导师”

以知促行,奋楫争先。张怀红认为“国家和企业培养造就了我,我要用所学所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在人才梯队建设工作上,张怀红作为首席专家组建了“实战技能”导师团队。他创新采用“培训+辅导+实战+认证”的学习模式,实施具有“人课合一双认证”特点的内训师培训。截至目前,他累计培训专业技能人员350余人次,先后培养出技师6名、高级工26名、多能工50余名,满足了企业对高技能电焊工的人员需求。

今后全地面起重机吨位还会继续增长,钢材的强度也会继续增加,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现在,张怀红正带领团队向1300兆帕高强钢焊接技术迈进。张怀红指尖拿捏电与火,用热情和执着展示着党员本色,用坚守与奉献诠释了“工匠精神”,用焊花与汗水为大国重器增辉。

本报记者 王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