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变 向绿而行
本报记者 胡明慧
从创业初期年产值5000万元逐步发展成为年产销量超10亿元产值、年纳税额近4000万元的集团化公司,江苏华辰变压器股份有限公司诠释了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在徐州高新区加速崛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年来,徐州高新区依托全市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机遇,盯紧行业前沿,深挖产业潜能,积极参与全区传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建设,能源结构“向新而变”,产业升级“向绿而行”, 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形成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目前,徐州高新区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链上游集聚先导微电子、普达特、奥谱佳测等新能源设备制造商,中游拥有中润新能源、协鑫卓曜新能源、常州常电光伏电池、华辰变压器电力装备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加工商,下游会集江苏聚能换电、淮海机电电池组等电池终端企业,淮能光伏等太阳能电站建设运营商和昂内斯电力等检测运维服务提供商。产业链产品、服务覆盖领域持续扩大,为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奠定了基础。
高效太阳能电池片头部企业投资建设的中润新能源项目,创下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入规的行业新速度,今年1—10月份工业产值达51亿元;香港上市公司普达特投资的太阳能清洗设备项目,拥有全球领先的湿法化学表面处理技术,项目当年入规,设备供不应求。科技型企业脱颖而出,广识电气在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全行业第一,中矿大传动超大功率电力传动控制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系数精工大尺寸风电轴承技术居于行业领先地位。新电高科、协鑫太阳能材料等一批产值超亿元的核心企业,带动了高新区新能源电力产业的崛起。
以双碳智谷、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徐州高新区目前集聚新能源领域团队项目19个,包括赵东元、余家国2个院士团队,7个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团队,形成“电池、电机、电堆、氢能催化、碳捕获”等研发创新方向,培育规上科技企业达11家,研发投入2亿元。同时,徐州高新区还搭建起徐州醇动力研究院、电解水关键材料研发平台、江苏九然新能源科技研究院、江苏复源芥子空间新材料研究院、徐州浩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钒钛液流电池、节电制氢技术、硅碳负极新材料、钠硫电池正极材料、新型固态电池等一批前沿性、颠覆性科研成果正加速产业化,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创新动力。
对于绿色低碳能源产业的发展,徐州高新区也已有了明确的规划,未来在三大方向上集中发力:
——持续聚焦下一代电池技术。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徐州高新区将集中发力钙钛矿电池、异质结电池与IBC电池技术,进一步提升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产业链配套集聚TCO导电玻璃、吸光材料等上游材料项目与镀膜设备、激光设备等核心设备;在动力电池领域,以固态电池为发展重点,着力解决电极材料能量密度低、界面抗阻大等技术难题,推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提升,配套集聚封装设备、干燥设备等材料制备设备。贯通产业上下游,着力构建完整产业链,鼓励揭榜挂帅,力争率先攻克下一代电池技术核心瓶颈,提升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
——重点发展电力储能技术。储能是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国际装备制造业竞争的热点领域。徐州高新区将瞄准风光储氢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发展钠离子电池、半固态电池。集中攻克储能调峰调压控制技术、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制备技术、电池温控主被动保护结合技术等行业课题,为绿色低碳能源稳定高效利用提供可靠支撑。
——配套布局电力系统技术。当前徐州高新区已集聚新能源电力行业企业2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家。下一步,将以华辰变压器为引领,重点发展组合式变电站、多支路变流升压一体舱、太阳能逆变器等满足新能源电网系统应用条件的高端设备,依托昂内斯电力、鸿鹄无人机等企业,培育智慧巡检、电力物联网、电力安全监测预警等新型电力服务,利用国网江苏电力物资质量A级检测基地探索示范应用场景,推动产业发展水平和全国市场占有率再创新高。
在万亿级新能源产业蓝海中,创新潮涌势不可当,风口扬帆势在必行。未来,徐州高新区将继续为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充电”赋能,为国家“双碳”目标达成贡献力量。